在上饒市弋陽縣的街巷間,綠色的郵政工裝與電動三輪車構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自2016年起,43歲的汪金華便化身這風景中最堅實的坐標,以八年如一日的奔波,在郵政投遞員的崗位上書寫著平凡中的不凡。當暮色浸染街巷時,他常是最后一個穿梭在小城里樓道間的身影;當風雨拍打車窗時,他的三輪車斗總用防水布嚴嚴實實地護著包裹——這個被社區居民親切稱為“暖心老汪”的投遞員,用近80萬件包裹的安全送達,丈量著職業責任的深度。
急客所急的跨區接力,是他職業生涯中閃光的注腳。一次,一份地址填寫有誤的合同快遞在下班時分派到他手中,得知文件需當日簽字生效,他未作遲疑,主動聯系跨片區的同事協調路線,在暮色中驅車輾轉數公里,最終趕在收件人關門前完成投遞?!翱爝f有時限,但服務沒有下班點?!彼_@樣說,而這樣的“例外”在八年里早已成為工作的常態。在老城區投遞的他,每日要面對200余件包裹的派送量,在沒有電梯的居民樓間,他靠雙腿往返于樓梯間,日均爬樓高度相當于數十層大廈,即便雙腿酸脹仍堅持將包裹完好遞至客戶手中。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裝上,印刻著“使命必達”的重量。
在汪金華的服務字典里,投遞從不僅是交付物件,更是傳遞溫度的過程??吹叫袆硬槐愕睦先税徇\重物,他會停下車搭把手;路過客戶門前,總會順手帶走堆放的垃圾;遇見老人過馬路,必定停步攙扶。“耽誤點時間不要緊,能幫就幫?!边@句口頭禪背后,是他為獨居老人代購生活用品的周末清晨,是他為加班族保管快遞直至深夜的守候,更是他留意到獨居老人家門久未開啟便主動聯系社區的細心。久而久之,轄區居民都記住了這個總帶著憨厚笑容的“老汪”,誰家有快遞代收、臨時幫忙的事,第一個想到的總是他。他的三輪車不僅載著包裹,更載滿了街坊鄰里的信任與牽掛。
如今,年過半百的汪金華依舊保持著清晨五點半到崗分揀的習慣。當被問及八年奔波是否疲憊時,他指著工裝胸口的郵政標志說:“你看這綠色,連著千家萬戶呢?!痹谒磥?,每一次按時送達的包裹,都是對“美好生活連接者”承諾的踐行;每一次俯身搬運的重物,都是對服務初心的注解。從青春壯年到鬢染霜色,他的三輪車轍印早已刻滿弋陽的街巷,而那些被他攙扶過的老人、被他溫暖過的家庭,正用口口相傳的贊譽,為這位郵路上的永恒堅守者,寫下新時代勞動者最生動的注腳。他以日復一日的執著告訴世人:再平凡的崗位,只要懷揣熱忱與擔當,就能成為連接萬家溫暖的光。(高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