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黃金價格持續走高,“金包銀”等貴金屬衍生品熱度上升,卻也被不法分子當作行騙“商機”。筆者從上饒市公安局信州分局獲悉,一起利用“假黃金”實施詐騙的案件日前告破,嫌疑人以合金鍍金首飾冒充18K金售賣,最終栽在警方“火眼金睛”下。
5月中旬,外地男子莊某通過網絡聯系到信州區黃金回收商陳先生,稱有一批高純度18K黃金首飾待售。雙方約定交易時間地點后,莊某現場宣稱首飾含金量達75%(18K金標準)。陳先生為驗證真偽,采用火燒法檢測,未發現異常,遂支付46552元貨款完成交易。然而,當陳先生返回店內用專業儀器進一步檢測時,竟發現首飾核心為鋁、銅、鋅等合金材料,表面僅覆蓋一層薄金。意識到受騙后,陳先生聯系莊某要求退款遭拒,隨即向信州公安報警。
信州公安刑偵大隊接警后迅速展開偵查,通過資金流、通訊記錄等線索鎖定莊某身份,并查明其交易后已逃往外地。5月27日,在外地警方配合下,辦案民警將莊某成功抓獲。據調查,涉案假黃金首飾采用“以次充好”工藝:內部為低成本合金,外部通過電鍍工藝附著黃金層,普通火燒、草酸清洗等檢測手段難以識破。莊某供述,其企圖利用回收商對傳統檢測方法的依賴實施詐騙,不料交易次日即進入警方偵查視線。
針對此類新型詐騙,信州警方發出警示:黃金回收商家務必配備光譜分析儀等專業鑒別儀器,嚴格核查首飾含金量、印記及證書,避免僅憑火燒、密度測量等傳統方法判斷真偽。交易時需留存賣家身份證復印件,現場核驗聯系方式真實性,對拒絕提供詳細信息或急于成交的客戶提高警惕.如發現疑似假黃金,應第一時間固定證據并報警,避免因自行協商延誤案件偵破時機。
目前,嫌疑人莊某因涉嫌詐騙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深挖中。信州警方表示,將持續加大對民生領域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全力守護群眾“錢袋子”安全。
信州公安提醒廣大從業者:黃金交易需謹慎,科學檢測與規范流程缺一不可,切勿因貪圖便利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吳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