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魁星閣。
書院成為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
國學講座在書院舉辦。
銀杏樹與魁星閣相得益彰。
游人在書院中尋找“文脈”。
書院經常舉辦文化展覽。
信江書院,這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江南名院,歷經“曲江”“鐘靈”“紫陽”之名更迭,終以“信江”為號,成為贛東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書院之一。它不僅是朱熹、文天祥等先賢精神寄托之所,更培育出革命家黃道、科學家黃家駟等棟梁之材。如今,在數字化浪潮與文化傳承的交匯點上,信江書院正以創新姿態續寫新的篇章。
步入書院,鐘靈臺、魁星閣、一榻軒等十余處古建錯落有致,200年銀杏與飛檐翹角的樓閣相映成趣,構成“小蓬萊”般的詩意空間。鐘靈臺基座承樓閣式木構,魁星閣四角飛檐直指蒼穹,雕花窗欞隱現《論語》金句。建筑群依山傍水,前卑后高,層層遞進:講堂區以泮池為中心,象征“學海”;祭祀區供奉朱熹等先賢,傳遞“尊師重道”精神;游樂區則借假山、棧道構建“移步換景”的園林意境。這種“教學-祭祀-休憩”三位一體的布局,堪稱中國古代書院建筑的典范。
近年來,信江書院先后舉辦了“鐘靈講壇”、“家鄉與自然”等6場傳統文化國學講座,400余人現場聆聽。梳理文化脈絡,在2個基本陳列展基礎上,增設“天開文運”固定展,展出130余件文房用品;還舉辦4場精品書畫展,觀展1100人次。發揮啟迪功能,依托教育基地,結合節點面向師生開展“漢字里的春節”等20余場主題活動。文獻校史方面,舉辦“文脈綿長”教育文獻圖片展,收集130余張照片,展現上饒教育歷史內涵與文脈傳承。
展望未來,書院負責人陳之耀表示,信江書院為清代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力求弘揚朱子之學,推尊德性,以期敦崇文教而勵風俗人心。書院探索出“守正創新”的發展路徑:堅持核心價值觀引領、創造性轉化、國際傳播,讓更多外國友人了解書院,了解中國文化;堅持科技賦能,搭建“智慧書院”管理系統。“我們要讓書院活起來,更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p>
(本報記者 蔣學華 程希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