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貌保存完好的鵝湖書院。 記者 程暉 攝
大學生來書院開展研學活動。 記者 戴越 攝
書院中的古人雕像。 記者 程暉 攝
俯瞰書院全景。 記者 戴越 攝
狀元橋和牌坊。 記者 戴越 攝
靜界紅鵝去不回,悠悠千載白云堆。
鵝湖書院位于鉛山縣,聞名遐邇,與嵩陽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齊名,被譽為“天下四大書院”。
步入鉛山縣鵝湖山麓的鵝湖書院,一座青石牌坊巍然矗立,“斯文宗主”四個大字遒勁有力,背面“繼往開來”的刻字則訴說著書院八百余年的歷史使命。這座始建于南宋的學府,因兩次“鵝湖之會”名揚天下:淳熙二年(1175年),理學大師朱熹與心學魁首陸九淵在此激辯三天,百余名學者齊聚,史稱“鵝湖之會”;十三年后,辛棄疾與陳亮再聚鵝湖,縱論國事,留下“第二次鵝湖之會”的佳話。
書院占地8000余平方米,整體格局完整保存至今。穿過頭門,狀元橋下泮池碧波蕩漾,青磚黛瓦的建筑群中,講堂墻上“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見,這是朱熹教誨的物化象征。御書樓內,康熙皇帝御筆的“窮理居敬”匾額與楹聯,詮釋著理學的精髓。而石牌坊上“倒立的鯉魚”雕刻,則寓意著學子“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愿景。
“這里每一塊磚瓦都在講述‘為天地立心’的抱負?!敝袊鴷簩W會理事、鵝湖書院負責人正林說道,通過舉辦大學生辯論賽、傳統趣味比賽等活動,八百年前的學術辯論精神正注入當代文化實踐。
節廉廣講傳千載,忠孝弘學頌萬秋。數百年來,鵝湖書院始終肩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讓越來越多的人追尋中華文脈的浩瀚,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報記者 蔣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