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書院一角
信江書院外景
疊山書院謝枋得雕像
鵝湖書院 周昀熙 攝
云集書院
懷玉書院俯瞰圖
□本報記者 吳淑蘭 文/圖
山水之間有清音,筆墨深處見精神。從藏書讀書到講學育人,始于唐、興于宋的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中華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精神高地。素有“山水冠江南”之美譽的上饒,自唐宋以來,水陸通達、人文薈萃,不僅以其秀美山川引人駐足,更以深厚文化底蘊成為思想交匯的高地、教育昌明之鄉。書院文化在這里生根發芽、蔚然成林,成就了“書院之鄉”的美名,也走出了一代代心系家國、照亮歷史的棟梁之材。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片人文沃土,聆聽千年書院傳來的朗朗書聲,細嗅時光深處不散的墨香。
信江書院:江西四大古書院,鐘靈毓秀詩意長
信江書院,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坐落于上饒市區南屏山北麓、信江南岸的黃金山。這里“鐘山峙于后,靈山揖于前”,北繞信江,西伴豐溪,東鄰祥符古剎,占地百余畝,氣象開闊、環境清幽。
書院前身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所建的“曲江書院”,后于康熙五十一年擴建更名為“鐘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年),為祭祀理學大家朱熹,于后山建樓,改名“紫陽書院”,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定名“信江書院”,沿用至今。
信江書院建筑群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鐘靈臺”沐浴晨光,“春風亭”輕攬山風,“一榻軒”靜倚竹影,“夕秀亭”醉披晚霞,“日新書屋”墨香氤氳,“亦樂堂”笑語依稀。十余處明清風格建筑雕梁畫棟、飛檐參差,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中,宛若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將江南文脈的清雅風骨,釀成滿院流轉的詩意。
鵝湖書院:千年“會講”開先河,思想交鋒照古今
鵝湖書院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始建于南宋,是我國書院實物遺存中保存原貌最為完整、格局最為清晰的代表之一。其聲名遠揚,源于兩次著名的“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理學代表朱熹與心學領袖陸九淵、陸九齡應呂祖謙之邀,聚于鵝湖寺,就“性理之道”展開激辯,史稱“鵝湖之會”。這場百余名學者見證的學術盛會,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棄疾與陳亮再度相會鵝湖,“極論世事,長歌相答”,共商抗金復國大計,史稱第二次“鵝湖之會”。為紀念這兩次意義深遠的思想碰撞,南宋江西提刑蔡抗于1250年在鵝湖寺旁興建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地位非凡。明嘉靖年間碑刻已將其與嵩陽、岳麓、白鹿洞并稱“天下四大書院”。清康熙帝曾親題匾額楹聯,書院也因此迎來大規模修繕,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
如今,鵝湖書院以“游+研+學”為新發展方向,每年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已成為弘揚傳統文化、踐行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
疊山書院:一曲信江西溯去,浩然正氣天地存
信江奔涌,眾水東流,唯其一路西向,在弋陽城邊勾勒出一個天然的“弋”字。疊山書院,便坐落在這片形勝之地。
該書院是南宋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謝枋得早年讀書之所。謝枋得,號疊山,與文天祥同科進士,共以氣節名世。1289年,他以死明志,拒降元朝。元延祐五年(1318年),家鄉人民不顧官府阻撓,建疊山書院以志紀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不僅為疊山書院題寫了匾額,還曾在書院講學。1916年至1919年間,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驅曾在此求學,并成立江西最早的革命團體,點燃贛東北紅色火種。如今書院匾額,為邵式平親筆所題。
云集書院、萬三書舍:山谷雅舍藏萬卷,新顏舊韻兩相宜
位于廣信區望仙谷景區內的云集書院,是一座融書韻、茶香、清趣于一體的雅舍。其肇始于南宋,辛棄疾曾游歷于此,作《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等名篇。后胡氏后人筑院以追先賢。如今的書院集合書吧、茶歇、雅集功能,在靜謐山谷中延續著詩書傳家的風度。
毗鄰的萬三書舍,其名既喻“藏書萬卷、育才三千”,亦取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之意。原建筑雖損,但現已重建為五間三進院落,設七大展廳,從“衣冠南渡”史講到“文房四寶”藝,系統展示江西文化的源流與風華。
紫陽書院:朱子遺風徽州脈,薪傳理學教澤長
“紫陽”乃朱熹別號,為祭祀朱子、弘揚理學,歷史上徽州、蘇州、杭州等多地均建有紫陽書院。1245年,徽州太守韓補于歙縣紫陽山麓建紫陽書院,獲宋理宗賜匾,成為東南理學重鎮。在婺源熹園,也建有紫陽書院。
婺源紫陽書院集藏書、講學、刻書、著書于一體,尤其重視“講會”——一種源于朱熹、興于明清的學術辯論集會,有嚴密的會規與儀式。學生年齡不限,教學嚴格,每月朔望皆考,尊師禮儀深厚。婺源紫陽書院歷經五毀七建,最近一次由朱氏后人重建于2017年,始終以傳承朱子思想、弘揚正心修身為使命。
這些散落在上饒山水之間的古老書院,不僅是建筑遺存,更是文明生根、精神傳承的現場。它們見證了中國學術的爭鳴與交融,承載了士人的家國理想與文化尊嚴。如今,當書聲再次回響于廊院之間,我們仍可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莊嚴與溫暖——那是一縷永不消散的墨香,更是一種始終跳動的文化脈搏。
懷玉書院:名儒講學聲猶在,屢毀屢建見風骨
懷玉書院坐落于玉山縣懷玉山金剛峰東麓,與玉琊峰遙相對望。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曾在此草堂講學,并作《玉山講義》。陸象山、呂東萊、汪應辰等大儒都曾在此論道;王安石、楊億等文人亦留下詩篇,使其聲名鵲起,與四大書院并稱。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廢法海禪院,重建懷玉書院。此后歷經明清兩代興廢,尤其在萬歷、天啟年間遭張居正、魏忠賢禁毀,一度歸于僧舍。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同治、光緒年間多次修繕,規模宏大,總面積逾萬平方米。1934年,遭兵火焚毀。
如今書院遺址依稀可辨,泮池、泮橋雖湮沒,“懷玉書院”殘額、“一勺泉”碑刻仍存。芳潤堂舊址后有朱熹手植梨樹遺株,新枝已合抱。2017年11月,懷玉書院啟動重建,2020年7月重新揭牌,一座占地面積15670平方米、承載千年理學根脈的新書院終于迎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