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戚虹鴻報道:市委五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切實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加快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培育經濟強縣、農業強縣、文旅美縣、生態名縣。
婺源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構建符合本地實際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打造鄉村全面振興、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模式,全力繪就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鄉村新畫卷。
夏末秋初,走進婺源縣石門村,記者看到河流繞村而過,岸邊古樹參天,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霸阪脑崔r村,村民有在村頭水口、房前屋后種樹的傳統,我們要保護好這里的一草一木?!贝迕裼崾迦手钢孱^茂密的古樹介紹道。
婺源把全域作為一個開放大景區來謀劃和建設。注重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相結合,充分尊重村莊生態肌理,注重原生態“水口”保護,建立珍稀動物型、自然生態型、水源涵養型等自然保護小區193處,保護面積達65.4萬畝。同時,持續深化古建筑、古村落保護和非遺傳承,創新“文物監理”等古建保護利用機制,將徽派風貌作為建房審批前置條件,把12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的村落劃定為文化生態保護小區,建立非遺館、民俗館,常態化開展“非遺賀新春”“非遺進景區”等展演活動,精美呈現獨特的“徽風贛韻”,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婺源縣著力將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在鄉村建設中堅持就地取材、舊材新用,微改造、精提升,實施“一村一策”,建設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景觀村、特色村、田園村,讓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味道;在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鄉村民宿和鄉村旅游,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創業,辦民宿、開農家樂,守著“風景”致富。近3年來,婺源縣實施和美鄉村建設項目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326個,帶動當地勞動力3000多人,務工收入達7000余萬元。
婺源的變化,根植于其“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主體”的治理創新機制——建立了鄉村建設“六個一點”(向上爭取一點、政策融資一點、財政配套一點、涉農資金整合一點、群眾自籌一點、市場企業投入一點)資金籌措機制,有效破解資金從哪里來的難題,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也因自治創新而煥發活力。
“我們要做的,是讓鄉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市民向往的詩意棲居地?!辨脑纯h農業農村局局長余新丁介紹。從石門村的鳥語花香到篁嶺古村的燈火可親,從江灣鎮的青磚黛瓦到彩虹橋下的潺潺流水,婺源正以全域為卷、初心為筆,書寫著“村美、業興、人和”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