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了!出水了!真是太好啦!”8月21日,在余干縣三塘鄉三溪村的抗旱打井施工現場,48歲的村民湯月群舉著草帽連連扇風,眼睛盯著井口噴出的黃色泥漿水直發亮。水流沖刷著井臺的碎石子,在地上積起一汪水洼,幾個年輕人忍不住伸手去接,冰涼的觸感讓大伙兒笑得咧開了嘴:“這回不用再愁沒水澆田啦!”
一旁的鉆塔邊,施工隊隊長吳師傅把測水儀放入水流里,屏幕上跳出的數字讓他松了口氣:“10噸每小時,這水量頂得上3畝水塘了!”旁邊的鄉干部趕緊掏出筆記本記下來——這口機電井配套的變壓器已經架設完畢,埋在田埂下的輸水管道能直接通到連片的稻田。村民們蹲在田埂上算起賬來,往年干旱時雇人挑水澆一畝地要花80元,現在擰開閥門就能灌溉,光這一項就能省下幾萬元。
沿著村道往南走,連片的稻田里還留著些許干旱的痕跡。甚至有些田塊的泥土裂成巴掌大的硬塊,踩上去硬邦邦,幾株沒來得及灌溉的晚稻葉片卷成了細筒。“前陣子連井里的水都快見底了,村民每天天不亮就去河邊排隊抽水?!比妩h支部書記吳松華指著不遠處的小河說,入夏以來,余干縣連續40多天沒下過透雨,三塘鄉12個村的水稻、芝麻都蔫了頭。
“等不得,靠不得!”鄉里的抗旱突擊隊扛著水泵蹚進河道,黨員們帶頭跳進齊腰深的泥水里挖渠。在三溪村,2臺鉆井機連軸轉了3天,終于打出這口“救命井”;隔壁的冷井村,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清理水庫淤泥,硬是多蓄了3萬立方米水?,F在站在田埂上望去,清冽的井水順著塑料管道流進稻田,干裂的土地慢慢洇出深色,耷拉著的稻穗仿佛也挺直了腰桿。
“再有半個月,這些晚稻就能灌漿了。”湯月群蹲在田邊,用手掬起一捧帶著泥土腥氣的井水,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有了這口井,今年的收成穩了!”
據統計,入夏以來,余干縣通過科學調度引水、清淤疏浚渠道、組織人工增雨等措施共完成抗旱澆灌面積28萬余畝。同時,組織百余名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抗旱技術指導服務,調動各類灌溉機械200臺套、應急供水車輛50車次,通過江河引水、打井取水、灌區調水、人工降水等措施最大限度發揮水資源效益。
(韓海建 朱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