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劉婧宇
盛夏時節,廣豐區東陽鄉龍溪村的217畝毛竹林綠意盎然。不久前的一場公開競標會,讓這片“沉睡”的集體資產重煥生機。
“最終以340元/畝成交,比底價高出200元!”東陽鄉鄉長夏靈邦至今難掩欣喜。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從集體討論到公開競拍,每一步都“曬”在陽光下,讓集體資產在規范流轉中實現效益最大化。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下簡稱“三資”),是鄉村發展的“壓艙石”,更蘊藏著鄉村振興的深層動能。廣豐區致力完善“三資”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債權債務管理長效機制,多措并舉盤活閑置資源,扎緊“三資”管理防護欄,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增進民生福祉。
“村(社區)自查自糾,區紀委監委牽頭組建專班,多部門聯動,分批次督導核查,狠抓核查問題整改進度?!睆V豐區委常委劉曉芳介紹。
聚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底數不清、數字不準、責任不明等問題,廣豐區以問題為導向,對集體“三資”管理領域進行全面排查、重點核查,并大力推行農村集體資金收支線上審批工作,實現資金審批線上化、支付自動化、監管實時化,提升治理效能;同時以統一更換居民門牌號為契機,將“陽光村務碼上知”嵌入門牌二維碼,集體“三資”情況掃碼即知,讓“指尖監督”成為常態。截至目前,當地已核查問題711個,整改582個;補登村或組權屬耕地678.8畝、坑塘水面7270.8畝。
傍晚時分,走進沙田鎮港口村西巖嶺底露營地,溪水蜿蜒清澈,帳篷、木屋錯落有致,游客歡聲笑語不斷。入夏以來,西巖嶺底露營地人氣爆棚,吸引大批周邊市民前來清涼一“夏”。
“以前這里就是一片蕪雜的灘涂地,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村民呂大姐一邊擺放小吃攤一邊說,露營地開業后,她靠擺攤每月能增收6000多元,“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港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朝銀介紹,這片灘涂地經“清家底”行動被重新梳理,引入社會資本打造露營地,火爆程度遠超預期,單日最高游客接待量近萬人次,帶動周邊50余名村民就業創業。
不止沙田鎮,廣豐多地因地制宜,多管齊下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發揮增值效應:五都鎮仙洲社區通過整合村級閑置土地、廠房等資產要素,招引服飾企業入駐,不僅村集體年增收8萬元,還創造了70余個就業崗位;霞峰鎮公堂社區結合產業園區周邊情況,利用村集體“邊角料”用地,改造夜宵街,吸引16家攤販入駐,帶動40余名村民增收,既美化了環境,又增添了煙火氣……今年以來,廣豐區盤活閑置資源資產25處,增加村集體收入177.26萬元;追回集體資金589.87萬元,為民辦實事298件。
家底清則民心順,資產活則鄉村興。廣豐區委書記龔振宙表示,廣豐區將持續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在完善長效機制、拓展盤活路徑上再加力,讓更多“沉睡”的資源轉化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動能,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據《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