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訊 “這梁上的木雕有300多年歷史,修復時我們用了傳統榫卯工藝,沒動一根釘子?!痹阪脑丛铝翞场び峒颐袼?,創辦人朱德枝輕撫著修復一新的梁架說。這座清中期朝議大夫的祖居,曾因木架腐爛瀕臨倒塌,投入1800萬元精心修繕后,如今成為游客體驗徽文化的熱門打卡地。在婺源,像這樣獲得“新生”的傳統建筑已有2647幢。
婺源縣以建設“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為抓手,堅持傳統與現代相融、發展與保護兼顧,著力探索“保護為先、活化利用、市場運作”的古建筑發展新路,讓千年古建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為守護好這些文化瑰寶,該縣創新建立“?;?、改徽、建徽”三位一體保護體系。成立傳統村落保護委員會,定期召開聯審聯批會議,對典型徽派建筑實施“搶救性保護”;組建“改徽”工作專班,對8145幢非徽派房屋進行風貌改造,讓“白墻黛瓦馬頭墻”成為鄉村統一底色;出臺《農村居民建房管理辦法》,公布30余套徽派建房圖紙,嚴格執行“帶圖審批”制度,確保3.8萬余幢新建房屋延續傳統風貌。
“推窗見梯田,出門賞曬秋,這樣的體驗太獨特了!”來自上海的游客嚴先生對篁嶺曬秋美宿贊不絕口。這個“掛在山崖上的古村”,通過“整村開發+生態入股”模式,將120棟明清古宅改造為精品民宿,2023年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該縣堅持“保護不是冷凍,傳承需要活化”理念,創新推出“老屋認領”“老屋收儲”機制。面向全球招募19棟傳統建筑“宿主”,引入中國美術學院團隊等專業力量參與保護利用;推行“村黨組織+文旅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收儲234幢閑置老屋,讓村民變“收租人”,戶均年增收5000元。厚塘莊園、流蘇小筑等130余家高端古宅民宿應運而生,其中4家分別獲評全國甲級、乙級旅游民宿。
在活化利用中,該縣注重文化傳承。建立非遺展示館、歙硯博物館等特色展館,推出制硯、制茶等十余個非遺研學項目,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三雕”“徽劇”等傳統文化。每年舉辦的“曬秋文化節”吸引超50萬游客,“油菜花海、曬秋民俗、古宅民宿、夢里老家”四大文化符號享譽全國,帶動寫生、攝影等產業年創收超20億元。
為破解民宿發展瓶頸,該縣打出政策“組合拳”:制定《民宿產業扶持暫行辦法》,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獎金;將民宿企業納入“旅游信貸通”,首創“鄉宿貸”供應鏈金融產品;制作民宿地圖,通過“婺源美宿”欄目加強品牌推廣。目前全縣精品民宿達600余家,形成2處百幢以上民宿集群,年綜合收入13億元,間接帶動就業2萬余人。在市場化發展中,該縣注重規范管理。在全省率先推行民宿規范經營許可證制度,建立“96115”旅游投訴熱線和誠信退賠“315模式”,設立5萬元至10萬元退賠基金,實現小額資金快速理賠。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全球游客爭相來”,婺源的實踐印證了古建筑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同頻共振。如今的婺源,正加快推進弦高古城二期、大月亮灣鄉村振興產業帶等項目,力爭每年有旅游新地標。這座“中國最美鄉村”正以古建筑為筆、以文化為墨,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繼續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精彩篇章。(單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