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溫如炙,你可能也有這樣的體驗:心煩意亂時,仿佛置身蒸籠,每一寸肌膚都像被火烤一樣;而當沉下心時,哪怕身處同一環境,悶熱感也會減退,甚至生出一絲清涼??梢姡瑥V為流傳的“心靜自然涼”,不是簡單的心理安慰,背后蘊含著很多醫學道理。
■中醫視角
心神安寧則氣血調和
中醫認為的心神內涵意識、情緒、思維等活動,涵蓋了對全身臟腑功能的調控能力。心之功能正常,五臟六腑才能各司其職,陰陽氣血方能調和有序。這正是“心靜”能調節體感的核心所在。
當心神安定,全身陽熱不過度滋生,陰液也能正常濡養周身,形成“陰平陽秘”的穩態——這是身體不感燥熱的基礎。當人處于煩躁、焦慮等亢奮狀態時,中醫稱之為“心神不寧”,此時更容易引發“心火亢盛”。就像自然界中,大風會讓火越燒越旺,躁動的情緒也會使體內的“陽熱”失去制約。
《素問 生氣通天論》記載:“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生動詮釋了劇烈情緒變化會引起氣血逆亂。在炎熱環境中,人容易煩躁不安、情緒不佳等等,這些都屬于精神過度活躍的表現,會進一步加重體內的失衡,導致“陽熱”更亢盛。心能感知外界、調控情緒,若這一功能失常,便會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一是心火上炎。長期煩躁、焦慮、易怒,會讓心神躁動不安,此時陽熱過盛,會出現面紅目赤、口舌生瘡、失眠多夢、小便黃赤等癥狀,身體自然覺灼熱難耐。二是心血虧虛。心主血脈,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會出現心悸怔忡、多夢易醒、面色蒼白等癥狀。血少則濡養不足,陰液虧虛,易生內熱,對高溫的耐受度也會下降。
心還主身之血脈。“氣”是推動血液、津液運行的動力,而“氣機”的升降出入直接影響人體的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所謂氣血通利則津液布,散熱道路自通暢?!端貑?舉痛論》中提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在高溫環境中,煩躁情緒、心不靜最易擾動心氣,導致“氣血逆亂”,或因氣滯而血行不暢。就像河道被堵塞,水流無法順暢流動,郁滯的氣機也會阻礙血液和津液到達體表,而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散熱器官,此時會因“供養不足”而效率驟降:毛孔開合失常,汗液分泌不均,體表循環受阻。此時,即使環境溫度不高,也會感覺悶熱難耐,因為體表的散熱通道被“郁滯的氣機”阻斷了。
而“心靜”時,心氣平和,推動有力,如同暢通的河道,氣血能順暢地輸布到全身各處。毛孔開合正常,汗液分泌適度,通過蒸發帶走熱量;同時,氣血在體表的循環加快,能將體內多余的熱量及時散發出去。這就是為什么心態平和的人,在夏天更能耐受高溫,因為他們的“散熱系統”在氣機的有序調控下高效運轉。
此外,中醫還強調“形與神俱”,即身體狀態與精神活動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當人處于情緒躁動時,心神被外界事物牽引,對“熱”的感知會出現放大效應。就像一個人在緊張時,會覺得心跳聲格外響亮,煩躁時,對溫度的敏感度也會顯著提升。相反,心靜時,心神能客觀地反映身體的真實狀態,減少主觀因素對感知的干擾。就像一面平靜的鏡子,能如實映照出物體的本來面目,安寧的心神也能準確感知外界溫度,不會出現過度的燥熱感。這種“感知矯正”作用,是“心靜自然涼”的重要心理機制。
■西醫視角
神經、內分泌網絡的精密調控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心靜自然涼”的本質是心理狀態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對“產熱—散熱”平衡進行調節。這一過程涉及多個器官和系統的協同作用,但可以簡化為兩個核心環節。
交感神經:情緒與產熱的“開關”。
人體體溫平衡由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當情緒緊張、煩躁等等時,大腦皮層的興奮信號會傳遞到下丘腦,激活交感神經系統。這一系統就像一個“產熱開關”,會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
產熱增加。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類激素增加,這些激素能加速細胞代謝,尤其是肝臟和肌肉的代謝活動。當強烈情緒應激時,人體基礎代謝率會升高,產熱量顯著增加。
散熱減少.交感神經興奮會導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使血液更多地流向心、腦等核心器官,皮膚小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流量,阻礙熱量的散發。在臨床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在高溫環境中與人爭執后,很快出現頭暈、心慌、出汗等癥狀,測量體溫可能只是輕度升高,但自覺酷熱難耐。這就是交感神經興奮導致“產熱增加、散熱減少”的結果。
而“心靜”時,副交感神經占據優勢,交感神經活動減弱,此時代謝放緩,產熱減少;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散熱效率提高。就像打開了“散熱窗”,熱量隨血液流向體表,再通過汗液蒸發帶走,體感自然轉涼。
內分泌與感知:激素和大腦的“微調”。
長期情緒躁動會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使皮質醇分泌增加,這種激素會升高代謝率,讓身體“多產熱”,同時降低對高溫的耐受力。而平靜狀態下,皮質醇分泌穩定,代謝回歸正常。此外,大腦對“熱”的感知也受情緒影響:煩躁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過度興奮,會放大軀體感覺皮層對“熱刺激”的敏感度,就像把“熱信號”的音量調大了;而心靜時,前額葉皮層能抑制這種過度敏感,讓人對熱的感知更客觀。
無論是中醫的整體觀,還是西醫的微觀調控,都指向同一個點:心態是影響體溫感知的關鍵變量?!靶撵o自然涼”不僅是生活智慧,更是心身互動的科學規律。
所以,與其依賴空調、冷飲,不妨試試“心理降溫”:練練太極,讓心神隨招式沉定,試試正念,讓氣息帶走內在的躁動;哪怕只是靜坐片刻,讓思緒從焦慮、煩躁中抽離。當我們讓“心”真正平靜下來時,身體自會給出最舒適的回應,這或許就是古今醫學共同傳遞的健康啟示——心身和諧,便是最好的“恒溫劑”。
(作者:曹云松,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經開區院區腎病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