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南昌市東湖區大士院街區“煙火大士院”街區改造提升工程啟動;今年1月1日,滕王閣景區“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北擴工程完工后也正式開放。老南昌濃郁的“古”韻,成為吸引無數外地游客前來打卡的磁石。
據了解,今年7月1日至8月17日,大士院街區游客量達170萬余人次,滕王閣景區已接待游客344萬余人次(其中購票游客約82萬人次)。滕王閣景區、大士院街區等精心打造的唐宋仿古場景,正為南昌文旅“圈粉”無數。
如此旺盛的人氣和沉浸式的體驗,其吸引力強的密碼何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戴方晨認為:“這些‘古建筑’能讓游客穿上古裝拍出好看的照片,身臨其境感受本地特色,就是吸引游客、帶動消費的‘秘訣’?!?/p>
滕王閣仿古街
江西明清古民居博覽園內展出的舊民居
5A級景區“高出片率”吸客
【地點】滕王閣東廣場
【關鍵詞】宋街風韻漢服熱潮妝造云集
滕王閣東廣場,與主閣風格協調的仿宋式仿古街游人如織。街巷屋頂以綠色琉璃瓦歇山頂為主,局部輔以懸山頂,轉角節點處點綴著六角、八角攢尖頂。
在“滕閣秋風”牌坊下,身著漢服的廣東游客陳女士邊整理衣袖邊說:“在這里拍照很出片?!卑殡S攝影師的引導——“三、二、一,衣袖再甩開些”,快門聲響起。游客們低語:“朱紅的廊柱、青灰的磚墻,有種穿越千年、夢回盛世的感覺……”
如今,鄰近的疊山路已變身“漢服一條街”,數十家體驗館沿街林立,櫥窗內陳列著從戰國袍到明制馬面裙等歷代服飾。首次到訪南昌的河北游客吳先生贊嘆:“仿古街和主樓都令人贊嘆。我租了套圓領袍,店員還指導我擺拱手禮姿勢,拍出的照片更有感覺?!?/p>
旺盛人氣轉化為可觀客流。今年7月1日至8月17日,滕王閣景區已接待游客344萬余人次(其中購票游客約82萬人次),核心景區日均客流量達1.72萬人次,同比上漲9.55%;南、北擴免費開放區域日均客流突破5.4萬人次,同比上漲92.85%。
對于滕王閣景區的“走紅”,江西省社科院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袁演分析:“鮮明的視覺風格快速營造出濃郁古韻氛圍,高‘上鏡率’吸引游客主動融入——穿漢服、拍古風照,形成景區與游客的‘雙向奔赴’?!叱銎省瘶O大提升游客滿足感,持續推高人氣是其核心吸引力?!?/p>
老街牌樓重煥千年古韻
【地點】大士院老街
【關鍵詞】古建新景地標崛起市井煙火
在南昌市東湖區半步街口,一座仿古牌樓將游客瞬間帶入古韻悠悠的氛圍——牌樓以青磚灰瓦為主調,飛檐翹角,斗拱層疊;“大士院老街”五個金色大字蒼勁有力。它與滕王閣仿古街一樣,吸引著省內外游客爭相打卡,成為熱門拍照地。
“老街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初名大悲院,后在道光年間更名為大士院,得名于當年供奉觀音大士的寺院?!贝笫吭航謪^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4年5月該街區一期建設竣工以來,經過精心改造,如今的大士院街區正散發著濃郁的“南昌味”——改造后的大士院老街,基本還原了南昌街巷的傳統風貌;正是這份古城古韻,吸引著八方來客。據統計,今年7月1日至8月17日,大士院街區累計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70萬人次,日均超4萬人次。
在“大士院老街”牌樓下,安徽游客連先生邊拍照邊說:“牌樓氣派又上鏡,‘打卡’之余正好吃碗地道的南昌拌粉配瓦罐湯,接著逛滕王閣,體驗感拉滿?!?/p>
8月14日,記者走訪時發現,在東湖區象山北路與豫章后街交叉口處,一座仿古牌樓正在施工建設。據了解,這座牌樓將于8月底正式完工并舉行揭牌儀式,為南昌古城再添韻味。
“仿古牌樓對游客的吸引力,遠不止于牌樓本身?!苯魇∩鐣茖W院副研究員戴方晨認為,牌樓與懷舊彩繪、文化墻等元素,共同營造濃厚的沉浸式氛圍,讓游客深度感受南昌古城氣息,也充分發揮了毗鄰滕王閣的地緣優勢。戴方晨表示,這份精心營造的古城韻味,正助力南昌文旅吸引八方來客。
10棟民居老宅對話古今
【地點】江西明清古民居博覽園
【關鍵詞】古宅遷建形神兼備歷史呼吸
如果說,位于城市核心區的仿古街景滿足了游客對“氛圍感”的即時打卡需求,那么在南昌市梅嶺深處,一座占地25畝、耗資1.5億元的江西明清古民居博覽園,正為市民和游客提供觸摸歷史的另一條路徑。
“這些老房子,每一棟都是會‘說話’的歷史?!庇浾吒S著博覽園負責人蔡巧紅行走于青磚黛瓦間,在一棟匾額鐫刻“示介第”的老宅門前停下腳步。她介紹道,這可不是仿制品,而是“原汁原味”從鷹潭貴溪遷建過來的清乾隆年間商人吳振基的宅邸。據了解,像“示介第”這樣飽經風霜的民居老宅,園內共有10棟。
這座承載厚重歷史的博覽園自2012年開工建設,2015年正式開放。蔡巧紅透露:“開放以來,我們年均接待游客量穩定在5萬人次左右?!?/p>
“游客們紛至沓來,證明老百姓就認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真東西、好東西?!贝鞣匠恐赋?,游客的到來,收益遠不止一張門票。“周邊的飯館、旅店、小商店,甚至老鄉們的農產品銷量都能帶動起來?!彼J為,這實實在在地為梅嶺附近的村民創造了在家門口賺錢的機會,助力當地的經濟發展。
文/圖 劉志洲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