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龔俊慧報道:夜幕降臨,廣信區望仙谷景區的燈火次第亮起。懸崖峭壁上的棧道蜿蜒如金蛇,懸空民宿透出暖黃光影,與星空交映,游客身著漢服提燈游走,仿佛穿越千年……這座曾被開采花崗巖撕裂的山谷,如今成了現實版的“仙俠世界”。目前已為當地村民提供直接就業崗位6500余個,帶動周邊3萬余群眾就業,走出了一條“綠了青山、美了山村、紅了產業、富了群眾”的幸福生活之路。
同樣,站在鉛山縣永平銅礦西部排土場的觀景臺上遠眺,層層疊疊的綠意順著山勢鋪展,紫薇、紅葉石楠等景觀植物在風中搖曳。很難想象,這片充滿活力的區域,曾經地表大面積裸露,是當地人眼中難以解決的“生態傷疤”。近年來,鉛山縣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綠色園林”的礦山修復新路徑,全方位、高質量推進礦山恢復治理工作。如今,永平銅礦西部排土場已成功實現從“生態傷疤”到“綠色園林”的華麗轉身。
廣信區望仙谷廢棄礦山修復與鉛山縣永平銅礦生態修復項目也雙雙入選國家級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共同書寫了我市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拓展“兩山”轉化路徑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抓好礦山生態修復,積極拓展“兩山”轉化路徑,奮力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在礦山生態修復中,我市強化精準治理,推動礦山復綠而興。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工程治理+長效管理”的科學機制,大力推進礦山復綠復墾和生態重塑工作。一方面,對于持證礦山,嚴格落實“邊開采、邊修復”要求,按照“政府組織、部門協作、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共同推進”的原則,建立“部門聯審、第三方評估、常態化監管和退出”機制,積極探索“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新模式。近年來,全市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3個、省級綠色礦山27個,越來越多的持證礦山披上綠裝,變身綠色園林。另一方面,對于廢棄礦山,突出抓好江西省“十四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中涉及的歷史遺留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等重點工作,堅持“邊治理、邊提升”,讓廢棄礦山重新恢復綠色本底。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廢棄礦山修復約4萬畝,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逐漸重現生機。
為確保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實效,我市強化立體監管,推動礦山逐綠前行。嚴格信用懲戒,隨機抽取礦山,現場檢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恢復義務履行情況,發現問題、限期整改,逾期拒不改正或整改不到位的,相關部門實施聯合懲處,不得批準其延續、變更注銷采礦許可證,不得批準其申請新的建設用地。推行聯合檢查,由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抽調人員成立檢查組,分組、分片對持證礦山生態環境進行常態化聯合檢查,確保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處置。同時,開展動態監測,加強持證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工作,不定時開展礦山航測,通過影像數據掌握礦山動態變化,實現礦山生態環境常態化管理。
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融合發展,推動礦山披綠生金。深度挖掘礦山資源潛力,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礦山在增綠的同時實現增值。通過“礦山生態修復+農業”模式,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建則建”的原則,對礦山荒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農業綜合開發利用;推行“礦山生態修復+工業”模式,督促引導礦山所在地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打造“綠色礦山-綠色礦業重點片區-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礦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同時,探索“礦山生態修復+文旅”模式,依托修復后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特有的地形地貌,積極引入經營主體,打造不同形態的文化旅游產品,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