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鄱陽縣15.6萬畝再生稻已進入成熟收獲期,在柘港鄉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經測產,今年再生稻最高單產達800公斤,預計總產量7.8萬噸,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我種了500畝再生稻,產量每畝800公斤左右,500畝的產量大概40萬公斤。我全部是機插,它通風、陽光各方面都比較好,政府在產前、產中,抗旱、蟲情預報等各方面服務很到位,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種糧大戶倪新義高興地告訴筆者,今年雨水陽光充沛,再加上技術加持,政府產前、產中服務到位,自家的500畝再生稻獲得了好收成。
再生稻作為“一種雙收”的優質稻作模式,在鄱陽縣得到大力推廣。據了解,頭季稻收割后,稻樁上的休眠芽會繼續萌發,形成第二季水稻。這種模式不僅省去了打田、育秧、插田、撒藥環節,肥料也只有頭季的五分之一,每畝能節省約500元成本,深受農戶歡迎。近年來,鄱陽縣堅決守護好穩定糧食生產的“生命線”,大力推進再生稻種植,充分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穩住產量、提高產能,在落實種植早晚兩季水稻的同時,大力發展“一季稻+再生稻”生產,進一步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今年我們主要引進的再生稻品種是甬優4949,種植面積達到了8000余畝,從今天的收割情況來看,畝產預計可以達到1500余斤?!辫细坂l副鄉長胡艷平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