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饒經開區,一個令人矚目的創新現象正在上演——這里不僅孕育了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六連冠”的晶科能源,還集聚了一批“隱形冠軍”企業:新能源輕卡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的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高性能重型渣漿泵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全球前三的耐普礦機,車載一號片全國出貨量第一的超聯光電,國內被國家藥監局批準臨床試驗干細胞藥物最多的漢氏醫學……
近年來,上饒經開區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創新平臺建設,著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有力激活企業創新引擎,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政策賦能:培育創新“基因”
在江西耐普礦機股份有限公司的硫化車間內,礦山設備研究所所長孟慶霞向記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研發的鍛造高合金復合襯板,“這款產品耐磨性是傳統鉻鉬鋼的1.5倍,重量卻減輕了30%,使用壽命提升1.5至2倍。”這背后,是該公司每年將3%的營收投入研發。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近年來,上饒經開區精心培育企業的創新生態,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和精準服務,推動創新主體量質齊升。2024年,該區新增認定26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14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獲批6家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其中科技領軍入庫企業1家、瞪羚企業3家、潛在瞪羚企業2家。
“我們不僅給資金,更給服務。”上饒經開區科技部門負責人介紹,通過“科貸通”等金融服務,已為10家企業解決融資需求,有效緩解了科技型企業的資金壓力,讓企業敢投入、愿創新。
平臺聚力:破解“卡脖子”難題
“得益于江西省光學檢驗中心從光學設計、精密制造到精密檢測的全鏈條服務,我們的產品才能順利從研發線走向生產線,我們也更有信心投身到AR、VR這些新興賽道中。”江西德成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光學產業是上饒的一張產業名片。為助力光學企業加速轉型升級,上饒經開區投資打造了國內首家光學鏡頭鏡片檢驗中心——江西省光學檢驗中心,通過人才和項目的“雙招雙引”,協助宏欣、融合等9家企業攻克產品研發設計難關。
“隱形冠軍”的競爭力源于核心技術。上饒經開區以創新平臺為紐帶,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發展,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姻”。2024年完成18項科技合作項目,同時獲批1項省級重大科技成果熟化與工程化研究項目、兩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幫助企業爭取科技資金840萬元。
“揭榜掛帥”機制則讓需求與資源精準對接。該區企業發布的19項技術需求中,6項通過“揭榜”找到解決方案。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下沉服務,專家團隊全年百余次入企,為光學、汽車等產業提供“一對一”技術指導。這種“企業出題、政府助題、院校答題”的模式,加速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生態協同:拓寬產業邊界
走進江西亥博新材料有限公司,其智能化生產線上,一卷卷光伏膠帶正源源不斷地下線。這家坐落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饒)科技合作產業園的企業,成功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其上海研發中心攻克了光伏膠帶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國產替代,并在上饒量產。
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是上饒經開區布局未來的關鍵一步。與上海松江經開區簽約合作,在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地區設立人才(研發)飛地9個,打造中阿G60合作參訪基地……2024年,上饒經開區的開放姿態引來8家科技型企業落戶、3家創新平臺機構入駐。這種“研發孵化在長三角、轉移轉化在上饒”的模式,讓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
本地創新生態也在持續優化。全方位升級改造的“云濟科創空間”、投入運營的上饒青網科創園等眾多產業園區,為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從研發設計到知識產權保護,從檢測認證到法律咨詢,完善的配套生態讓企業“輕裝上陣”。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上饒經開區的中交(上饒)汽車綜合試驗場自去年10月正式投用,見證了中國汽車試驗場汽車測試領域由傳統汽車測試向高等級無人駕駛汽車測試劃時代的發展,將有效服務江西省及周邊400公里范圍內的汽車企業、院校和科研單位。
未來已來,上饒經開區將繼續錨定目標:重點圍繞光伏、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配置,促進“研發-轉化-產業化”全鏈條貫通,培育更多掌握核心技術的“隱形冠軍”企業,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