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年縣陳營鎮的村落間,一場以物業化管理為紐帶的鄉村治理變革正在悄然展開,不僅重塑了鄉村的外在肌理,更增添了濃濃的民生溫度。今年以來,陳營鎮探索構建“四定”機制——定隊伍、定事項、定資金、定評價,將環境衛生整治、公共設施管護、矛盾調解、為民服務、移風易俗等悉數納入物業服務范疇,為鄉村治理注入嶄新活力。
為讓物業化管理落地生根,陳營鎮打出系列“組合拳”:通過“走村不漏戶”大走訪、村民代表大會宣講、民生夜談會交流等多元方式,向村民詳解政策意義;由村民推選的代表組成理事會和物管員隊伍,并吸納木工、水電工等能工巧匠及黨員、退役軍人等力量,組建志愿服務隊,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筑牢服務根基。
這一創新模式在各村落地后,迅速催生出諸多溫暖人心的場景。
余源金流村的“余力志愿隊”與70歲以上空巢老人結成“一對多”幫扶對子,佩戴紅袖章的志愿者化身“生活管家”,為老人代繳電費、劈柴,“溫情陪伴”驅散孤寂,更作為“安全前哨”排查隱患?!坝兴麄冋湛吹铮优谕飧苫钚睦锊盘崳 庇巫拥母锌c老人“像自家孩子一樣親”的笑容,生動詮釋了“老有所依”。
虎頭崗移民社區則破解了暑期“看護難”困局。理事會組織返鄉大學生志愿者,將公益暑托班打造成“快樂驛站”,“輔導員”耐心為孩子們答疑解惑,確保學業不荒廢;“活動家”策劃科普手工活動,為假期生活增添色彩;“安全員”傳授防溺水等安全知識,守護孩子們無憂成長?!昂⒆影踩_心,作業也不用愁了,我們終于能安心上班了!”家長的肺腑之言,印證了小小托管班托起的民生大幸福。
如今,陳營鎮的鄉村正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群眾主動維護公共環境與設施;鄰里矛盾糾紛在村民互幫互助之間悄然化解;大家踴躍參與義務勞動,進行公益奉獻……這些變化重塑著鄉村的肌理與溫度,也使得村民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轉變——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等著管”變成“主動干”,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被充分激活。老人有人陪、孩童有人管、難題有人解、好事有人夸……這是今日萬年縣陳營鎮和美鄉村的真實寫照,也是基層治理創新結出的甜美果實。
(丁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