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常將這一群體的情緒問題輕描淡寫地帶過。但事實上,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身體活動不足、久坐行為是情緒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會增加中小學生情緒行為問題的風險,特別是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動問題,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同伴交往問題,品行問題等。久坐還可能降低兒童青少年的記憶力、閱讀理解能力、課堂參與度、社交能力和自尊心等,而且即使每周的身體活動達到了推薦量,也不能抵消過多靜態行為的危害。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培養運動興趣,養成良好的身體活動習慣。
家長在引導孩子運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漸進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結合孩子興趣適度運動;不要進行過多的評判,多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引導孩子看到運動帶來的好處;為孩子創建良好的支持性環境,創造有趣、多樣化的身體活動機會,如爬山、遠足、放風箏、運動類游戲、同伴運動等。
生活中,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時識別孩子的心理問題。以下這些有可能是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
情緒問題:情緒過度悲傷、低落;過度焦慮、緊張、恐懼;情緒波動劇烈,易怒、暴躁;情感淡漠、麻木。
行為改變:出現侵犯、破壞等攻擊性,明顯的敵視、對抗的行為;或者退縮行為,如孤僻、膽小、不愿與同伴交往;過度使用網絡或沉迷游戲。
身體癥狀:頻繁頭痛、胃痛、心悸、持續的疲勞感等,但醫學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可能與心理壓力有關;失眠、早醒、多夢、睡眠過多等睡眠問題;食欲缺乏或暴飲暴食。
學習問題: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做作業時容易分心;記憶力明顯減退;不明原因的學習成績突然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等。
社交障礙:與同齡人交往中出現困難;避免社交活動或在社交場合表現出過度緊張和焦慮。
自我認知問題:對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等方面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
如果存在以上情況,建議家長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整:和老師保持溝通,讓老師幫助評估孩子的問題并做出調整;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主動傾聽,表達理解,對孩子的情緒不否定而是接納;改變家庭互動模式,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減少爭吵,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發現和培養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對學習成績設定合理的目標;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作者:李妲,系北京回龍觀醫院藝術行為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