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巴桑卓瑪正在用紡織機織著氆氌。她動作嫻熟,織得飛快,多彩的羊毛線在紡織機上飛速穿梭,一天半就能做一條披肩。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采訪團來到西藏自治區江孜縣阿佳格桑工坊。一件件精美的手工氆氌從這里織就,銷往全國,走向世界。
氆氌,源于藏語音譯,意為“細羊毛織品”,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高原世代相傳。其中,江孜縣所產的“諧瑪氆氌”最為珍貴,它以綿羊脖頸下的細軟羊毛為原料,其編織技藝2009年入選西藏自治區級非遺保護項目。
格桑卓瑪從小跟著母親學習編織氆氌。2020年,她成立了阿佳格桑工坊,帶動周圍的留守藏族婦女就業。然而,由于傳統織機效率低、顏色品種單一,氆氌的產量與銷量一度面臨困境。
轉機出現在2022年,在江孜縣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關注到阿佳格桑工坊。當地政府騰出班覺倫布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空間改造成手工編織坊,援藏人員幫助格桑卓瑪對接了上海沙涓時裝科技有限公司,為古老的氆氌注入了現代基因。
通過改良織機,編織氆氌的速度從傳統的每天1米提高到2米,寬度從最寬20厘米提高到1米,花色也變得更多樣。
“上海的企業幫助我們改進了色彩搭配,設計出許多新款式的坎肩、圍巾、大衣等?!备裆W楷斦f,“他們還組織我們赴上海培訓,解決了銷路問題,打開了中高端市場。”如今,格桑卓瑪不再是當初那個只會傳統技法的小作坊手藝人。在上海援藏人員的幫助下,她帶著自己編織的新式氆氌勇闖海外時尚圈,驚艷全世界。
2023年、2024年,格桑卓瑪兩度受邀前往巴黎展示氆氌編織技藝。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的“第一夫人午宴”上,以氆氌服飾為主題的時裝大秀精彩上演,向世界展示了傳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碰撞融合的獨特藝術魅力。如今,阿佳格桑工坊編織的氆氌已出口法國、美國、意大利等12個國家。
阿佳格桑工坊,曾經的小作坊規模越來越大,年產值接近600萬元。目前,合作社帶動19名藏族婦女就業,平均每名阿佳(藏語意為大姐)的收入約為4000元,最多達上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