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磊
到望仙谷的時候已是黃昏,正是華燈初上的當口,當峽谷古村落的燈火一點一點亮起來時,我覺得那像是銀河落在了上饒靈山腳下,我覺得那是我們人類的智慧照亮了這深山里的每個角落。
十年前,為擴大上饒靈山旅游發展,我和一群人來望仙鄉考察旅游資源,那時的這里沒有人煙,只剩下山和水了,而幾座廢棄的采石場更是把這里弄得滿目瘡痍,在這里搞旅游,首先要恢復這里的生態環境,一個不太友好的環境怎么能留住游客呢,而這里的花崗巖地貌和豐沛的水資源又讓人割舍不下。這不禁讓我想起《論語》里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里的話大概的意思是,聰明的人思維靈活,喜歡流動的形式,而仁愛的人善于修養內心,喜歡安靜的環境。此語一出,后世讀書人就自覺地去站隊了,于是,每當佇立山水之間,誰都會在心里生出一些想法,這就相當于一種皈依,至少能讓人暫時擺脫俗世紛擾而獲得一刻的舒適。
我很欣賞望仙谷的旅游開發團隊,這幾個年輕人看準了當代人的癢點,在一個巨大的花崗巖崖壁上建起了酒店,直接把人送到了半山腰,讓你懸浮于天地之間,看星月皎潔,聽風在窗欞。許多人想著遠離俗世超然物外,也許只有在這絕壁之上才能有片刻的安詳吧,“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边@是我們多想擁有的一段時光?。?/p>
抬頭看看懸崖上的酒店,有的房間依著山勢而呈現不同的格局,有的房間居然把山石包進了房間當成了茶桌,不得不感嘆他們的用心,他們在廢墟之上因地制宜搞旅游,這就是保護生態和諧共生的成功嘗試吧。在一百多米高的花崗巖石壁上有客房,有書屋,有觀景臺,還有酒吧,一些懸崖棧道把這些設施連接起來,置身其間,看著不遠處流泉飛瀑,看著腳下村社人家,真有飄飄欲飛的感覺。有一會我遐想,要是夜深人靜燈火闌珊之時,住在懸崖賓館里,該有仙俠劍客羽化登仙之感吧。真的是做了一回神仙呢!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蓖蓫{谷做足了水的文章。按老子的說法,水具有最好的德行,它總是把自己置于最低處。而人生在世,也忌諱好高騖遠,常把自己置于低處,低調謙讓,方得生生不息。所以,用水來規劃旅游,從一開始就得了人心并占了先機。
望仙谷的水來源于靈山深處,層層疊疊流淌下來,不知流了多少年,它們與靈山倒石相依相伴,一同見證了靈山的滄海桑田,留下了“三口鍋”“三疊泉”等許多奇特的景致,溪流邊上有不少民居民宿,他們在石邊水畔經營著他們小小的日子,賣點年糕,做點麻子粿,抑或為南來北往的游客供點茶水。我很難把眼前的場景和當年的亂石崗疊加在一起,水是靈動的,自然是包容的,而我們把我們的生活沿著溪流徐徐展開,這豈不就是一種和諧?有什么比沉浸在自然的懷抱里更妥帖更心安呢!
無論是仁者或是知者,在望仙谷都能找到自己的喜愛,在懸崖賓館里當仙劍俠客,在百年老街上盡享人間煙火,真的能過兩天神仙一樣的日子。文章開始就說了,望仙谷就像銀河落在了深山峽谷里,那么在這樣的晚上,我們是不是都該當一回仁者或知者,在這樣的仙境里醉一醉,洗去凡塵。雖說這世上沒有神仙,但神仙的境界還是可以向往的,中國佛道兩教都選擇在山水之間修煉,大概就是因為山水深處是最接近仙境的地方吧。
在望仙谷的溪流上我走過了幾座橋,我不禁會心一笑,望仙谷的人太有心了,他們把南方最有情調的風雨廊橋搬到了溪流上,這又使得這一方仙境平添了幾許人情。忽然眼前一亮,一座秀美的橋身映入眼簾,攬月橋,多好的名字。望仙谷的人善于置景,莫不是把瘦西湖的二十四橋給搬過來了。彎彎的拱橋在燈光照射下宛如玉雕,橋下怪石簇擁,石下流水淙淙,橋兩頭的夜市正拉開序幕,古街上熙熙攘攘,我忽而想起杜牧的那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要是有月亮該多好。
又聽到人群里發出喝彩聲,循聲望去,恰好此時,山脊之上,一輪滿月亮了起來,一抹清輝也隨即灑滿在了山谷之中,攬月橋一下變得有名有實了,我再一次想起了銀河,盡管我們都知道這月亮是人造的,但我寧愿相信這個月亮正是眼前的銀河里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星球,我樂意接受望仙谷人的美意,這里的每一個景色和細節都在告訴你,你就是這仙境里的一個仙人。我不禁急著想上橋看看,那里是不是正有“玉人教吹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