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訊 仲夏時節,廣信區黃沙嶺鄉一座十五丈的高山上,蜿蜒如龍的流水順渠而下,不僅為兩岸村民送去清甜甘露,更滋養著萬畝桑田,讓莊稼果蔬年年豐茂。近日,由水利部、江西水利電力大學、上饒師范學院的專家組成考察團,赴黃沙嶺鄉考察調研這一千年黃沙渠灌溉工程遺產。專家們沿著渠岸深入走訪,圍繞廣信黃沙渠的歷史沿革、工程技術、遺產考證、功能定位及科學價值等核心議題,展開實地勘察與深度研討,為其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注入強勁“底氣”。
黃沙渠是一套自成體系的自流灌溉系統,由輸水、蓄水、分水、灌排渠系及防洪配套設施組成,從唐代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灌溉功能。考察中,專家們對黃沙嶺鄉黨委政府在遺產保護、水源管理上的扎實舉措給予肯定,并就灌溉技術史、水利史與中華文明史等展開熱烈交流。行至渠源處,一座橫跨渠水的“黃沙渠橋”引起專家們關注。這座古橋是黃沙古道的必經之地,橋拱側面石上鐫刻著“黃沙渠橋 明英宗正統甲子”,印證其建于公元1444年,成為黃沙渠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也見證了渠與道相生相伴的千年歲月。
專家們走村串巷、踏渠溯源,實地考察后一致認為,水利灌溉是農業文明的重要根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更是一部“流動的歷史”。黃沙渠不僅完整保留了唐代始建、兩宋發展、明清完善的工程肌理,更以“自流灌溉”“灌排結合”的智慧,展現了中國古代水利技術的卓越成就。渠水與古村落、古道、宗祠相映成趣,既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與美學價值,更完美詮釋了“山水林田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智慧。
據考證,黃沙渠源自黃沙嶺山脈,流經大屋村、麻墩村、黃沙村、溪源村4個行政村后匯入瀘溪河,全長8.86公里,至今灌溉農田1萬余畝,惠及1.5萬余名群眾。八百年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繪的田園豐收景象,正是這條水渠滋養農耕文明的生動寫照;乾隆《上饒縣志》更明確記載其“始建不晚于唐代”,歷經千年風雨仍保存完整、功能如初。如今,廣信區以“修舊如舊”守護渠岸歷史肌理,用“創古為新”激活文化基因,讓千年渠水在生態保護中煥發新生。
此次專家考察不僅系統梳理了黃沙渠的工程技術、歷史脈絡與科學價值,更為其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夯實了基礎。這條穿越千年的“活渠”,正成為講述中國水利故事、展現中華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在新時代繼續流淌出潤田惠民的新樂章。(陳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