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俊慧
“這么熱的天,能在這里避暑、吹空調休息,真好!”七月,暑氣蒸騰,在鄱陽縣首個“騎手之家”,外賣騎手葉軍趁著接單間隙前來歇腳。
“騎手之家”是鄱陽縣總工會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堅持開門搞教育、主動下沉一線的成果。此前,鄱陽縣總工會黨員干部在走訪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時,廣泛聽取意見建議。騎手們一句“希望有個能隨時歇腳、吹空調的地方”的期盼,迅速得到回應。
如今,“騎手之家”配備了空調、冰柜、微波爐等設施,成為騎手們歇腳、充電、就餐的溫馨港灣。鄱陽縣還計劃在全縣布局更多站點,著力打造“5分鐘騎行服務圈”,將“民有所呼”切實轉化為“我有所應”的具體行動。
作風建設的核心,在于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各地各部門抓實開門教育,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一次次深入基層調研,一次次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干部作風持續向好,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
在萬年縣陳營鎮南崗村,一場及時雨般的灌溉解了種糧戶老張的燃眉之急。
“水來了!這下可救了莊稼的命了!”望著清澈的渠水流入干涸的田地,他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喇叭口溝渠關乎千余畝農田灌溉,是村民心中的“揪心事”。村“兩委”班子及駐村第一書記在開門納諫、了解民情后迅速行動,果斷決定由村集體出資修繕,打通了農田灌溉的“最后一米”,讓“望天田”喝上了“及時水”。
這正是南崗村開展“走村不漏戶 戶戶見干部”活動的生動寫照。干部們帶著真情實意和筆記本,走進700多戶村民家中,同坐一條板凳,拉家常、問需求、解難題。無論是農田灌溉、道路破損,還是就業、養老問題,150多條“村情民意”被原汁原味收集上來。能現場解決的,如村民反映的排水溝堵塞,包村干部和網格員立即現場辦公,組織疏通;需協調解決的,則匯總上報,定人定時限跟進處理。破損的道路修好了,嶄新的健身器材裝上了,十多位村民找到了新工作,困難家庭也得到了精準幫扶,開門教育的成效在解決一件件民生實事中得到彰顯。
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期盼的事情做起,作風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為群眾辦成了多少好事實事。
“以前辦證明、走醫保要跑好幾趟,現在所有程序一個窗口搞定,節省時間,更便利了!”在廣豐區總醫院人民醫院院區煥然一新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市民毛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群眾最真切的獲得感。
廣豐區總醫院人民醫院針對患者反映的“跑路多、辦事慢”痛點,創新打造了“一站式服務中心”,將原先分散的導診咨詢、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辦理、醫保業務及投訴蓋章等關鍵環節進行集中整合,讓患者和家屬“少跑腿、不兜圈”。
作風建設成效如何,群眾的感受最真切,群眾的評價也最權威。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市推動黨員干部轉變作風,辦成了一件件暖心事、實在事,解決了一個個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真正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辦實事的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