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 本報記者 徐素琴
近年來,我市聚焦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以生態化種養、數智化提升、最優化聯農帶農為著力點,推動食品產業追“新”逐“質”,實現產品增“綠”、產業增“智”、產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我市營業收入超10億元“鏈主”企業8家,規模以上綠色食品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24家,全市綠色食品產業新型工業化基地(園區)達到7個。2025年一季度,全市綠色食品產業鏈營業收入達17.3億元,同比增長2.12%。
產品增“綠”:生產端生態化種養
我市堅持協同化、差異化、集約化的原則,引導各地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持續優化“一縣一首位產業”農業產業布局,培育了廣豐馬家柚、婺源綠茶2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優質稻、蔬菜、水產等5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在生產端,我市大力推行生態化種養模式,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同時,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廣豐馬家柚通過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使馬家柚的品質不斷提升,成為市場上的暢銷產品。婺源則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綠茶種植,通過生態茶園建設、茶葉清潔化加工等措施,打造了婺源綠茶這一特色品牌,產品遠銷國內外。
產業增“智”:加工端數智化提升
我市堅持以肉制品加工、水產品加工、森林食品加工、谷物加工、休閑食品、預制菜、地方特色食品等7條產業鏈為主攻方向,持續做深加工,推動加工端數智化提升。在肉制品加工產業鏈方面,圍繞生豬、牛羊、雞鴨等肉禽資源,構建上游養殖環節、中游屠宰加工環節、下游消費流通環節,穩步提升肉制品加工產業水平。江西東海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國第一條標準化淡水魚糜及其深加工生產線,推動水產品由簡單加工逐步轉型精深加工。在谷物加工產業鏈方面,依托鄱陽湖平原等糧食主產區,培育了萬年貢米、鄱陽湖大米為代表的優質稻米,圍繞“一粒大米”,開發米糠油、米粉、干燥劑等10大種類、1000余款產品,形成“制種-種植-加工”全產業鏈。
同時,我市積極推動食品加工企業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江西日遠生產的“楊枝甘露”“柚美時光”等馬家柚飲品成為盒馬鮮生的“爆品”,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成為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柚類深加工基地。江西(余干)凈菜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肉類、魚類等預制菜暢銷上海、北京等20多個省、市,年銷售收入達 2.6億元。
產業增收:利益端最優化聯農帶農
我市在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利益端最優化聯農帶農,通過多種方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一方面,通過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培育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另一方面,通過構建“原料基地產地初加工+園區深加工”的產業集群,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
廣豐區圍繞“一個柚子”,變身柚子汁、柚香糖、柚子精油等60多款高附加值產品,與華潤江中合作研發馬家柚膏等特色食療產品的轉化,增值率提升4倍。同時,我市注重品牌建設,打響“上上優選·饒有風味”品牌宣傳,新增綠色、有機食品共103個,正在創建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1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基地7個,全市“三品一標”有效使用數達732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推動與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平臺戰略合作,推進線上線下聯動、多維立體營銷,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