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訊 非遺體驗、急救演練、科學普及、法律宣傳、健康義診……近年來,廣信區積極推進文明實踐工作,通過常態化、制度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調動各方面優質資源,使之成為宣傳理論政策的講臺、豐富文化生活的舞臺、倡導移風易俗的平臺,有效打通了凝聚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用“文明實踐+”拉滿群眾幸福感。
典型示范引領,文明標桿樹旗立榜。發揮“先進示范”帶動作用,“四個100”文化導師傳藝下鄉,持續深化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學習宣傳活動,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實踐活動,推動優良家風進萬家,擴大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創建覆蓋面。通過張榜公示、事跡宣講、表彰大會等形式,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社會氛圍。
志愿體系創新,精準服務暖民惠民。持續探索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新模式,構建以黨員先鋒隊為核心、青年突擊隊為骨干、巾幗志愿服務隊為特色、平安志愿服務隊和理論宣講隊全域覆蓋的立體化志愿服務體系。建立“重點人群+關鍵領域”雙輪驅動模式,聚焦“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分類建立服務清單,實施“點單式”志愿服務。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組織開展助農幫困、義剪義診、心理疏導、關愛陪伴等多樣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移風易俗引導,繪就鄉村振興底色。通過轉變廣大群眾傳統觀念、破除陳規陋習,營造綠色、文明、安全的節日氛圍,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移風易俗主題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各鄉鎮(村)開展文明祭掃移風易俗樹新風宣傳活動,發放文明祭掃倡議書,通過戲曲、舞蹈、小品等形式,融入移風易俗理念,引導群眾倡導文明鄉風;各地社區、鄉鎮,通過“反對浪費、崇尚節約”宣傳、文明祭掃勸導、“鮮花換紙錢”等活動,引導群眾文明祭祀,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非遺活動賦能,古韻魅力大放異彩。廣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木雕、漆器、剪紙、戲曲等各類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已成為群眾喜愛的“精神食糧”。廣信區持續將非遺送進社區、校園、企業、鄉村,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常態化開展群眾需要、群眾歡迎的文明實踐活動,讓非遺融入生活、煥發新彩。
“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接地氣、聚人氣的文明實踐品牌活動在廣信區初步形成,并建立了常態運行機制和區域特色品牌效應,增強了群眾對文明實踐的知曉度、認可度、參與度?!睆V信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中心主任邱榮云說。
截至目前,廣信區各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共開展“文化趕集活動”92場次,惠及群眾40700余人次。其中,開展消防宣傳體驗3100余人次,健康義診2800余人次,農業農村政策宣傳咨詢4000余人次,組織群眾觀看文藝演出超23000人次,非遺普及展覽受益群眾超6000人次,普法咨詢4000余人次。
(陳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