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2歲的某IT公司程序員劉華被多日來動不動的胸悶痛折磨得忍無可忍,來到醫院呼吸科就診,自訴前胸正中悶痛多日,通常是隱隱作痛,按壓局部后疼痛未見減輕,甚至還加重,咳嗽或深吸氣后胸痛加重,劇烈運動(如跑步)時胸痛加重,時感呼吸不暢、胸悶,長吁氣后未見緩解,勞累后胸痛明顯。他沒有胸骨后燒灼感,沒有反酸燒心,自訴不處于長期精神緊張狀態,也否認各種慢性病病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經過醫生查體發現,疼痛部位局部皮膚無紅腫熱痛,第1胸椎-第3胸椎椎旁肌肉可觸及條索。
和劉華同一天就診的還有一位71歲的大爺,自訴3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持續胸痛(左側),深呼吸后疼痛明顯,感覺類似“岔氣”,熱敷及膏藥貼敷后“岔氣”仍未見好轉,想著自己本來就有冠心病、高血壓、陳舊性腦梗病史,所以趕緊來醫院就診。大爺起先就診于心血管內科,醫生為他做了心電圖檢查,正常;超聲心動圖未見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胸片提示肺部未見異常。因未見心血管系統異常,故心血管內科醫生推薦患者到呼吸科就診。經過醫生查體發現,他疼痛部位局部皮膚無紅腫、熱痛,第五至第七胸椎椎旁肌肉痙攣壓痛。雖胸片提示肺部未見異常,但發現胸椎段棘突有偏移。
在臨床上,相信每位內科醫生聽到就診的患者說自己胸痛,尤其是指著自己的左前胸位置,心里都會“咯噔”一下,心想不會心梗了吧,然后仔細詢問癥狀、查體,腦海里想著各種引起胸痛的疾病,比如心臟異常(急性冠脈綜合征、主動脈夾層)、肺部異常(腫瘤、胸膜炎、肺栓塞)、肋軟骨炎、帶狀皰疹、胸椎壓縮性骨折、肋骨骨折、胸椎結核、腫瘤、胸椎間盤突出癥、反流性食管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疾病,然后心電圖、超聲心動、胸部CT先給安排上,等待檢查結果一出提示未見異常,可以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等,那么醫生會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胸痛呢?實在找不到,就給出這樣一個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給患者開谷維素。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呼吸不暢、胸悶,醫生可能會建議到呼吸科就診,再詳細檢查明確診斷。等呼吸科醫生接診開完檢查看到結果無異常后也是一臉困惑,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答案就是患者的第4胸椎小關節紊亂,即第4胸椎關節半脫位所致,這個半脫位可以通過查體或者影像發現,如果查體和影像不能判斷,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判斷。
提到胸椎小關節紊亂,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尤其對于內科醫生,因為這屬于骨科、推拿科常見名詞。換一種說法,可能大家會比較熟悉,如我們平時常說的“骨錯縫”“岔氣”等。胸悶胸痛患者出現癥狀后,會首先想到就診于內科,而不是骨科、推拿科,這就給我們西醫內科醫生帶來了新挑戰。
什么是胸椎小關節紊亂呢?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又稱胸椎后關節紊亂癥、胸椎后(小)關節滑膜嵌頓、胸椎小關節錯縫、急性胸椎骨錯縫、胸椎部肋脊橫突關節扭傷和胸椎小關節旋轉半脫位等,屬中醫“筋出槽、骨錯縫”“椎骨錯縫”“背痛”“岔氣”等范疇,當外傷、勞損、胸椎椎間盤及胸椎韌帶退行性病變,使胸椎正常位置改變時,內外平衡受到破壞,從而導致脊胸椎小關節后仰或仰旋移位紊亂,產生胸脊神經受壓癥狀。
胸椎小關節的急慢性損傷可引起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性滲出、水腫、滲血甚至鈣化,周圍軟組織的損傷也可引起胸椎小關節紊亂,轉而加重周圍軟組織損傷;脊神經根與交感神經一方面受到椎間孔骨性狹窄的刺激和壓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圍軟組織創傷性炎性刺激、組織腫脹黏連、深筋膜的牽拉而受壓,引起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繼發性病損,臨床上除了胸悶痛、呼吸不暢外,還可出現背部疼痛、活動受限、脅肋疼痛、上肢發麻、心悸、頭昏、失眠、胃腸功能失調等癥狀。
找到病因后,對以上兩位患者給予脊椎活化器治療兩分鐘后,患者胸悶、胸痛癥狀基本消失。
是什么原因導致胸椎小關節紊亂的呢?這與我們的日常習慣有很大關系,比如長時間伏案工作,電腦前辦公久坐,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沒有調整休息,沒有坐正,經常斜靠,“葛優躺”,搬或提重物時不小心扭到胸椎等,只要引起胸椎半脫位,就會出現此類癥狀。
當然不僅脊椎活化器可以糾正胸椎半脫位,中醫的推、揉、撥、滾、提等手法旋轉復位、穴位按摩、正骨推拿、中藥治療,以及針刺、火針、電針、熱敏灸等方法,也可以糾正胸椎半脫位,只是存在技術的難易程度、解決患者疼痛程度的區別。
胸悶胸痛的患者不少都在西醫檢查時找不到原因,而西醫通常會給出一個自主神經失調的診斷,讓患者服用谷維素營養神經,但實際解決不了胸悶痛的癥狀。這是我們西醫內科醫生認識的局限性,所以再次說明人體是復雜的,醫學是深奧的,需要我們醫生涉獵多學科,才能更完整地認識人體,幫助解決病人的痛苦。
建議大家平時要保養脊椎,應該定期檢查與調整脊椎,好比汽車定期保養,以免小問題演變成大毛病。值得一提的是,頭轉向一側,肩膀向后去拿東西的動作最易造成第4胸椎半脫位,所以要特別小心,平時盡量避免轉頭又轉肩的動作。教師因職業關系是第4胸椎半脫位最大的患者群體,所以老師們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