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州區鐵四社區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老舊理發店里,溫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讓我們看看這一段——
剪不斷的街坊情
在信州區鐵四社區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老舊理發店里,溫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75歲的王貞蘭奶奶手握推剪,嫻熟地為顧客修剪頭發。歲月的痕跡悄然爬上她的臉龐,但那份對理發事業的堅守,卻始終如初。
1978年,28歲的王貞蘭在鐵路機務段附近的理發室工作,每次剪發僅收一角錢。歲月變遷,并沒有改變王貞蘭的選擇,2010年,她帶著那把陪伴了她多年的推子和那面見證過無數笑臉的鏡子,在鐵四社區租下一間簡陋的小屋,繼續她的理發生涯。這間小店,不僅成了她謀生的地方,更成了老街坊們的情感“驛站”。
幾十年的光陰流轉,她的理發工具也經歷了更新換代,推剪從手動升級為電動,但那些老式剃刀卻依然擺放在顯眼的位置。“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用不上這些了,但老街坊們就認這個手藝?!彼贿呎f一邊輕輕撫摸那把斑駁的鐵架理發椅,那是她從拆遷的廢墟中撿回來的“老伙計”,承載著無數珍貴的回憶。
盡管物價飛漲,王貞蘭始終堅守“讓街坊剪得起發”的初心,只收取成本錢,從1978年的一角到如今的6元,非常親民?!板X嘛,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人情味?!边@是王奶奶常掛在嘴邊的話,道出了她經營這家理發店的真諦。然而,她或許不知道,在顧客們的心中,這里的價值遠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
常客周炳根大爺感慨道:“我從2005年就一直在王師傅這兒理發,因為年紀都差不多,我們經常聊聊天,講講心里話,每次理發都很開心?!毕裰艽鬆斶@樣的老街坊還有很多,來這里理發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儀式感,一種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
暮色漸濃,王貞蘭老人仍專注地擦拭著推子,她笑著說:“只要手不抖、眼不花,就會一直干下去?!?(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