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思】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戶外運動產業正嶄露頭角,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戶外運動,作為一種以自然或戶外環境為依托的體育運動,涵蓋了滑雪、滑冰、槳板、船艇、潛水、騎行、山地越野、攀巖、自駕、溯溪、漂流等多個項目,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運動健康需求,還推動了全民健身及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成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戶外運動憑借其關聯廣泛性、業態綜合性、內容復雜性等特征,在提振消費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吨袊鴳敉膺\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以及《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參與戶外運動人次數超過4億,戶外運動愛好者年均消費達到2000至5000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這一系列數據表明,戶外運動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戶外運動產業雖然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市場規模持續擴容、消費潛力加速釋放、業態創新層出不窮,但仍處于發展初期,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為了促進戶外運動參與人數不斷增長,推動戶外運動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全方位的視角出發,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激活優質戶外運動資源。應以生態資源科學利用為基礎,統籌規劃自然空間與運動場景的融合,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劃定國家公園、森林步道、水域岸線等區域為戶外運動友好空間,配套建設登山徑、露營地、安全監測等基礎設施。此外,應以技術與服務資源賦能為突破,推動材料研發、智能裝備、數字平臺等技術創新,聯合高校、企業攻克防水透氣面料、輕量化碳纖維等技術瓶頸,開發戶外安全預警系統、虛擬賽道設計工具等應用,同時完善應急救援、職業培訓、氣象導航等公共服務網絡,構建從資源開放到體驗升級的閉環。
加強戶外運動基礎設施建設。應統籌全域資源規劃,根據地域特色分層布局多元化設施網絡,在冰雪資源富集區建設標準化滑雪場和四季運營的室內訓練中心,于水域豐富地帶開發皮劃艇碼頭、潛水基地及濱水露營帶,在山地丘陵區域打造攀巖墻、越野賽道和星空觀測營地。同步推進城市嵌入式運動空間,利用老舊廠房、橋下空間等改造為攀巖館、滑板公園等低成本設施,形成遠郊專業化、近郊便捷化、城市微場景的全域覆蓋體系。同時,強化設施功能復合與科技賦能,推動基礎設施向“運動+”綜合體升級。例如,融合5G、物聯網技術建設智慧步道系統,實時監測人流與環境數據,配套智能儲物、應急呼救等功能,在滑雪場、水上基地等引入虛擬現實模擬器延長淡季體驗鏈。此外,創新可持續運維機制,探索政府引導結合社會共建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收益分成等吸引企業參與設施建設,鼓勵戶外品牌以冠名、技術合作等方式投入專業場館運營。同時,建立設施分級管理標準,對公益性設施強化財政保障,對市場化設施完善價格調節與服務質量監管,并通過數字化平臺整合設施預約、裝備租賃、保險購買等全鏈條服務,降低管理成本。
深化戶外運動與相關產業融合。應以場景疊加激活跨界價值,將戶外運動嵌入文旅、康養、農業等產業基礎框架,構建“運動+”生態體系。例如,依托自然景區開發徒步、騎行主題線路,同步串聯民宿、非遺體驗、農產品市集等消費節點,實現流量共享與收益倍增。在城郊打造戶外運動綜合體,集成露營基地、自然教育課堂、輕奢餐飲等業態,滿足家庭與團體多元化需求,提升單位空間產出效率。同時,以技術賦能推動產業鏈升級,促進戶外裝備制造與新材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度融合,研發智能穿戴設備、環境自適應裝備、虛擬戶外訓練系統等創新產品,拓展運動場景邊界。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化延伸,鼓勵企業提供裝備租賃、個性化定制、賽事運營等全周期服務,形成一體化解決方案。另外,以標準共建打通產業協同壁壘,聯合體育、文旅、交通等部門建立戶外運動公共數據平臺,整合地理信息、氣象預警、應急救援等資源,制定露營地建設、賽事安全、導流服務等跨領域標準,降低融合成本。鼓勵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推動戶外品牌與景區、教育機構、保險公司等主體共享客戶資源、共投基礎設施、共擔市場風險,形成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協作機制。
打造戶外運動安全防控體系是保障。應構建標準化風險防控框架,針對不同戶外場景制定統一的場地安全、裝備質量、人員資質等國家標準,建立分級分類管理制度。例如,對高海拔登山、洞穴探險等高風險活動實施準入許可,對露營地、登山步道等中低風險區域推行定期安全評估,并強化監管執法,壓實運營主體安全責任。同時,強化科技賦能動態監測,依托物聯網、衛星定位、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全域安全信息平臺,集成氣象預警、地形風險、人員定位等實時數據,在重點區域布設智能攝像頭、一鍵報警裝置等設備,同步開發風險評估算法,為參與者提供個性化風險提示及應急預案。另外,織密多方協同救援網絡,由政府主導整合消防、醫療、民間救援隊等力量,建立救援響應機制,在偏遠山區、水域等區域布設應急救援站點并配備直升機、無人機等裝備。鼓勵戶外俱樂部、景區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定制化戶外險種,覆蓋醫療轉運、裝備損失等多元風險,同時加強公眾安全教育,通過短視頻、模擬演練普及野外生存技能與避險知識。
推動戶外運動產業快速發展,是提振消費、釋放體育消費潛力的應有之義。以推動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持續激發戶外運動市場活力,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戶外運動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貢獻力量。
(作者:陶玉流,系蘇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東吳體育智庫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