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曉莉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生活在城市,推窗見綠、出門即景、移步進園,孩子順利入托入學,家門口的“幸福食堂”暖胃更暖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見漲……我市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民生保障底線兜得更牢更實。
群眾健康有“醫靠”
“以前看病就往鎮里跑,費時又費力,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村里醫生還時常上門,國家的政策好??!”近日,廣豐區桐畈鎮毛溪村村民顏福祥老人和駐村干部聊天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來,我市秉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理念,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送醫上門,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將“醫”和“防”切實融合,相互促進,形成“診前、診中、診后”全病程健康管理工作機制,變“病人跑”為“醫生跑”,進一步筑牢基層公共醫療衛生“網底”,打通鄉村居民看病“最后一公里”。
鄉村醫生看病高效便利,群眾就醫立等可診,在鄉村能有如此便捷的就診體驗,得益于我市積極推進基層人工智能輔助智慧醫療系統建設。該系統在全市鄉村兩級基層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共享共用,已聯通246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546家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實現了電子病歷、健康檔案、檢查檢驗和線上簽約數據互聯互通,推動基層醫療服務全面升級,讓群眾就醫更便捷,為完成省、市、縣、鄉、村五級醫療數據互通共享打下基礎。
一“碼”在手就業不愁
“真沒想到,我就掃一下碼,填寫了個人信息,動動手指就找到了我心儀的工作,還能馬上參加技能培訓?!?月19日,信州區北門沽塘葉社區就業之家內,求職者呂大姐正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通過智能終端查閱崗位信息。如今,找工作到就業之家,已成為很多求職者的習慣。
作為民生之本、穩定之基、發展之源,就業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市聚焦高質量充分就業,圍繞織密就業保障、搭建就業平臺、深挖就業潛能,推動就業工作量質齊升。以“智慧就業”重構服務生態,大力推進“5+2就業之家”建設,為勞動者和企業提供更加精準、高效、便捷的就業公共服務,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就業服務需求,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我市始終將就業援助作為幫扶重點群體穩就業、保增收的重要手段,圍繞就業困難人員、退捕漁民、其他困難群體等,以兜住、兜牢、兜準、兜好就業底線為目標要求,開展重點群體招聘活動,集中送崗位、送服務、送政策、送溫暖。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2就業之家”1721家,線上、線下平臺共接待群眾20余萬人次,達成就業意向13萬人次;新增創業擔保貸款58.3億元,職業技能培訓4.4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農村轉移勞動力8.3萬人。
如今,我市正以“5+2就業之家”為節點、以產業鏈為紐帶、以技能提升為基石,形成“就業—增收—發展”的良性循環。
實干托起民生福祉
“小區屋頂做了防水,斑駁的外墻加了保溫層并粉刷一新,坑洼的路面也得到了平整硬化,如今整個小區煥發著生機,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呀!”見證著老樓披上“新衣”,家住信州區天津橋社區的劉大爺不由得感慨萬千。
老舊管網改造、新增停車位、各種綠植美化環境……從“面子”到“里子”,從“硬件”到“軟件”,一個個老舊小區的蝶變,給群眾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小區的變化,是我市補短板強弱項、讓群眾過上更好日子的生動注腳。“民生”二字,宏大而抽象,從24小時工會驛站、“15分鐘養老服務圈”托起“家門口”的微幸福,再到完善住房保障和租賃制度,從“住有所居”邁向“住享樂居”……一件件民生實事,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一條條惠民舉措的推出,回應著群眾的“民生關切”;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地,溫暖了人心……這些見證著我市民生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印證著百姓在高質量發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溫度”、收獲的幸?!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