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要去法院打很久的官司,沒想到來一趟島鄉法庭——蓮湖法庭法官驛站就拿到了錢!”近日,在鄱陽縣人民法院——島鄉法庭法官驛站,一起歷時四年的買賣合同糾紛成功在庭前化解,這讓蓮湖鄉的村民朱某稱贊不已。
2024年以來,鄱陽縣蓮湖法庭大力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推進“聯村法官+”工作機制運行,打造“庭室站點”四位一體便民服務新平臺,延伸司法服務觸角,實現近距離回應群眾訴求,形成優勢互補、專群合作、融合發力的多元共治格局,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真真正正把司法服務送到人民群眾的家門口。
謀劃布局 構建便民服務“一張網”
蓮湖法庭下轄34個村委會,村情復雜,歷年糾紛較多。鑒于此,蓮湖法庭在鄉政府便民服務中心設立法官聯絡工作室,作為司法服務陣地,明確員額法官定期值班、專職調解員駐室值守制度,法官聯絡工作室與區域內綜合治理工作實現融合互補,共建調解大格局。
為做實做深便民服務,在行政村(社區)建立法官驛站35個,積極參與、指導、化解轄區內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法官驛站設在村(社)便民服務中心內。在人口密集的村、社區建立法官聯系點15個,明確員額法官掛點、特邀調解員駐點工作。聯系點兼具化解社區、村居內矛盾,開展普法送法活動,了解群眾訴求建議等作用。
通過建設一站式訴訟服務站,全面實現“線下一站全辦、線上一網通辦、跨域服務能辦”的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規范設置安檢候訪區、導訴服務區、信訪服務區、電子信息服務區、立案服務區、調解服務區六大功能區,為當事人提供導訴、信訪接待、訴前釋明、訴中調解、網上立案等一站式服務。
協同聯動 凝聚多元解紛“新合力”
近日,朱家村法官驛站接到一起群體性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涉案人數11人、涉案土地50余畝。驛站值班法官隨即啟動“四長”聯動機制,“四長”第一時間介入糾紛,詳細釋明相關法律、政策規定,耐心細致地做當事人思想工作。最終當事人握手言和,未引發訴訟。
近年來,蓮湖法庭創新建立“四長”聯動多元解紛機制。著眼于涉及社會公共利益、人數眾多、具有示范效應、影響較大、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五類案件,由法庭庭長、派出所所長、司法所所長、村長“四長”聯動調解,合力化解區域內“糾紛”,努力實現“小糾紛不出村,大糾紛不出鄉”。
同時,法庭充分發揮網格員在基層矛盾化解糾紛中的作用,結合村居特點,實行“法官+網格員”調解工作模式,聯合幫助聯系社區、村居處理婚姻、繼承、贍養、土地等家庭鄰里“小事”。2024年,法官聯系點化解矛盾糾紛近60件,矛盾糾紛成訴率下降10.7%。
陣地前移 助力源頭解紛“提效能”
每年7月7日是瓦屑壩大集,同時也是蓮湖法庭的“法治服務日”。每逢轄區大集日,干警們便來到集市向群眾發放普法宣傳資料,提供訴訟咨詢服務,就婚姻家庭、借貸糾紛、房屋拆遷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和釋法明理。
“以前遇到了法律難題不知道問誰,現在可以隨時旁聽庭審,法官還定期在集市上普法,真像把法庭開到了家門口一樣方便?!陛爡^村民張某說道。
蓮湖法庭抓住機會,把每一次庭審都打造成一堂生動的法治公開課,法官成為“講課人”,以鮮活的庭審開展法治教育。群眾可旁聽庭審,了解法庭、知曉辦案流程、以案學法。庭審結束后,法官還結合案件情況進行總結,普及相關法律知識。
為大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蓮湖法庭實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培育工程,變“輸血”為“造血”。以社區、村居“兩委”干部、網格員、村民小組長等為重點培養對象,聯村法官定期開展法治講堂、專題講座,針對村居社區多發的家庭婚姻、房屋產權、征地拆遷等問題開展現場教學。
同時,蓮湖法庭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和成果應用,將“云間庭審”“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等智能化平臺對接融入社區、村居社會綜治數字網絡,“共享法庭”助力“解紛不出戶”,實現“隔空”“零成本”化解糾紛。(張住強 朱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