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戚虹鴻
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一座城市風貌的展示、風韻的表達和風范的象征。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在廣闊的上饒大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瑰寶與珍奇秀美的自然珍寶,共同鋪展出一幅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大美畫卷。無論是武夷山、三清山、龜峰,還是弋陽腔、徽劇、鄱陽大鼓,還是婺源古建筑群、鵝湖書院等,都是一張張個性鮮明的“金名片”,展示著上饒瑰麗多樣的自然風貌和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
近年來,我市不斷提升遺產保護能力和保護水平,大力探索活化傳承、創新利用新路徑,書寫下自然保護和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篇章。
保護第一
——守護好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素有“丹山碧水甲東南”美譽的武夷山,“三清天下秀”的三清山,“江上龜峰天下稀”的龜峰……廣布于上饒各地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如同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廣袤的大地上。
我市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全方位保護自然瑰寶和文化珍寶。目前,全市共有1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個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個世界自然遺產地,2個世界地質公園,3個國家5A級景區,36個國家4A級景區,2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是世界同緯度帶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有植物寶庫之稱。2021年,分峙贛閩兩省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不僅及時保住了武夷山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守住了武夷山的文化之魂。
今年5月30日,江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條例明確了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的適用范圍、規劃建設要求、發展共享領域和保護管理、協同治理、保障等機制。
“自然遺產代表著地球上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它不僅構成美麗的風景,也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苯魑湟纳絿壹壸匀槐Wo區管理局資源管護科科長袁榮斌介紹,“條例突出了對武夷山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護,體現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共享發展理念,為我們提高保護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保障?!?/p>
自然遺產展現了神奇的自然造化,文化遺產則體現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為了更好地守護歷史、傳承文化,今年5月起,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進入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實地普查階段。6月至8月初,市四普辦專家組一行先后深入我市12個縣(市、區)開展文物普查指導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文博工作者提供了指引。我們將加快普查進度,挖掘文物的價值內涵,確保上饒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有力有序推進?!笔形膹V旅局文博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活化傳承
——傳統文化綻放時代新韻
在今年五月舉行的首屆江西省大學生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匯報演出中,鄱陽大鼓《人民·江山》節目收獲了陣陣掌聲,被評為首屆江西省大學生優秀曲藝節目展演江西省高校組最佳節目。
節目導演劉芳介紹,“這個節目是我們精心創作編排的,在傳統非遺鄱陽大鼓的曲藝形式中加入現代表演手法及音樂的創新,把單一的鼓點改為多人齊打,用創新手法展現傳統藝術?!?/p>
這是我市打造文藝精品的縮影,也是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一個側面。
文明需要薪火相傳,也需要與時俱進。近年來,我市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現實生活圖景,深挖本地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文化血脈,文藝園地百花齊放,在各大獎項中收獲累累碩果。
江西大鼓《好心緣》獲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填補了“群星獎”江西9年來空白;鄱陽大鼓《方母試兒》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表演獎提名、節目入圍獎;鄱陽大鼓《十一槌》獲第三屆江西曲藝玫瑰獎節目獎;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弋陽腔《蘆花絮》順利完成創排工作并首演;江西文化藝術基金重點項目贛劇《唱支山歌給黨聽》順利完成創排工作,在文化強省系列活動中進行首演,受到觀眾、專家高度贊揚。
“優秀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文藝創作的重要寶庫,要努力從本地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苯魇∏嚰覅f會主席、鄱陽大鼓第六代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李小英談及文藝創作時說。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創作。以文化遺產賦能文藝精品,我市依托稟賦突出的文化資源優勢和潛力巨大的文化發展空間,以做好系列“文化+”、彰顯文化賦能為路徑,全面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創新利用
——文化和自然遺產與現代生活雙向奔赴
學唱弋陽腔、觀看徽劇表演、品嘗河紅茶、體驗連四紙制作……每到假期,眾多上饒非遺項目,在各大景區、街巷輪番登場,讓游客在非遺項目中體驗上饒傳統文化之美。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上饒這片被古老文化浸潤的大地上,遍布瑰麗的文化遺產,處處閃耀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印記。近年來,我市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在婺源,徽劇、儺舞等非遺表演,歙硯、甲路紙傘等非遺產品成了一道新的風景。如今我市4A級以上景區基本都有非遺項目常年入駐。此外,各地特色傳統文化街區、街道都有當地的民俗文化展示點和民間特色技藝入駐。
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穿越了時空,與山水風光融為一體,碰撞出了文化傳承的絢麗火花,同時也衍射了大量的產業價值。目前,我市婺源三雕、婺源綠茶、信州夏布、鉛山河紅茶、橫峰葛粉等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已形成較大規模。在婺源,非遺與旅游融合成為帶動產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全縣與非遺相關的文旅產業從業人員超10萬人,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
眼下,世界自然遺產、國家自然遺產三清山正值暑期旅游熱。在“山上、山下”雙輪驅動的發展思路下,三清山景區奏響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美美與共”的最美和音。山上,核心景區以管理保護為主;山下,構建“金沙—沉浸式夜游體驗區,楓林—高端民宿集聚區,港首—旅游生活幸福區”差異化布局,豐富業態。目前景區共有800多家民宿、農家樂,帶動當地4000余人就業。
這是自然和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雙向奔赴,也是“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文化和自然遺產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隱藏著“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發展密碼。上乘富饒的上饒,正在傳承歷史文脈、守護綠水青山中,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上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