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玉霞
像穿衣戴表一樣無感植入“芯片”,實時監測健康情況;在體內放置“高清地圖導航”精準定位腫瘤;微創手術中,邊切割邊愈合……在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的華東數字醫學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華醫研”),這些過去在科幻片中才有的“硬核”醫療場景,實實在在地呈現在記者眼前。
作為江西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江西省引進共建高端研發機構、江西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華醫研為創新數字醫學產業化提供了全鏈支撐。它自主創新攻堅關鍵技術,不斷突破高端醫療器械“卡脖子”難題,在多個領域實現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
近日,記者走進華醫研,近距離觀察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彎道超車”密碼。
創新引領 攻克“卡脖子”難題
“相當于給病人體內放進一個‘超高清導航’,不僅實現全鏈路4K超高清成像,還能精準定位腫瘤組織、病灶組織。這樣可以避免在手術過程中傷及正常的組織和血管?!?在華醫研的展廳內,戰略產品經理周篤超向記者介紹該院自主研發的4K超高清熒光內窺鏡攝像系統。
顯示器上,手術對象在腹腔內的動態纖毫畢現,“導航”識別出的腫瘤組織被標記成顯眼的綠色。周篤超告訴記者,該產品已入選2023年江西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全國近50家醫院試用。華醫研也成為國內率先掌握內鏡關鍵核心技術的單位。
像這樣的“首臺”“率先”,并且成功應用于臨床上的產品,在華醫研并不罕見。作為一家具有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動能的新型研發機構,自2018年7月成立以來,不到6年時間,華醫研已擁有授權專利90余件,取得1張三類及5張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向市場推出5款產品,形成多產品協同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創新 產品全鏈路自主研發
在全社會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數字+醫療”并不新鮮。與一些數字“嫁接”式創新不同,無論是底層的硬件,還是傳感監測的軟件,或者終端的器械設備,華醫研做到了全鏈路自主研發。
“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前沿技術才能快速轉化應用,產品才能更好地迭代升級!”華醫研執行院長王娟深有感觸。
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尤其是高端醫療器械行業。
由于起步晚,多年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率較低,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較高。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攻克高端醫療裝備“卡脖子”難題,實現國產崛起和進口替代迫在眉睫。
近年來,上饒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制造強國、健康中國戰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大健康產業,為數字醫學產業培育了發展的沃土。2018年,上饒以政企合作方式在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設立華東數字醫學工程研究院,通過華醫研為源頭創新開發、產業孵化,以點帶面培育數字醫療產業新質生產力,帶動整個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創新 科技成果“飛入百姓家”
作為數字醫學人才聚集高地,華醫研在兩位國家高層次人才的領銜下,搭建了多元職能高水平團隊,吸納行業頂尖人才70余人回流,培養博士(后)40余名,為數字醫學創新產業化提供全鏈支撐。
而上海、上饒雙研發的跨區域飛地轉化模式,也讓華醫研更多的科研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研發的‘持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S)’就是這樣一款產品。糖尿病患者不用扎指尖測試血糖值,只需要將其貼在胳膊上,就可以實現15天的持續監測?!比A醫研戰略產品經理王慶峰向記者介紹,如果將傳統的指尖血監測比喻為拍照靜態取樣,而CGMS更像視頻動態實時取樣,不間斷監測用戶血糖的整體動態情況,并每3分鐘顯示一個血糖值,通過藍牙實時傳輸數據,及時發現血糖異常波動。
無論是用于外科手術的4K熒光內窺鏡攝像系統、超聲軟組織切割止血設備,還是適用于更廣泛慢性病群體的持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安全”“微創”“智能”是它們的關鍵詞。除此之外,相較于進口產品,這些“國產替代”為醫療機構和患者節省了30%-70%的支出。
“新質生產力是硬核的、高效的,也是溫柔的、普惠的?!蓖蹙瓯硎?,“創新驅動,促進國產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讓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這些高端產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求,這就是我們踐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