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曉莉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基層卻一直面臨著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窘境。
2020年以來,我市為破解這一難題,積極探索實施“大學生回村工程”,通過縣管、鄉聘、村用的方式,選拔了2965名能力強、見識廣、作風好、愛鄉村的大學生到村(社區)任職,并從引、育、管、用等方面入手,以鏈條式、全方位加強對回村任職大學生的管理,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穩得住、不斷壯大的鄉村振興生力軍,為年輕人搭建干事成事平臺,給村(社區)帶去了“新鮮血液”,激活了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
如今,這些大學生有的成了村級管理的新生力量,有的成了農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越來越多青年積極投身“大學生回村工程”,他們帶著知識、夢想和勇氣奔赴田野,在青春新賽道上與時代同頻共振。
爭當鄉村振興“勤務員”
漫步余干縣瑞洪鎮前山村,環境整潔、屋舍儼然、庭院素雅,處處洋溢著文明新風?!按髮W生張晶晶到村工作以后,每天7點,村里都能聽到央視新聞、音樂、戲曲等節目,一到節假日,還有編排好的情景劇、歌舞節目可以欣賞,別提多熱鬧了?!贝迕駨堄裣刹蛔〉乜滟潯?/p>
張晶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村民精神需求為出發點,以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為載體,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每天用喇叭推送黨的創新理論,組織村民開展好人好事、敬老愛幼、健康廣場舞、書法大賽等活動,堅持記錄鄉村振興、基層黨建、文明創建、環境治理等變化,在黨群干群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自回村任職以來,她先后獲評“上饒市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民生之事,枝葉關情。張晶晶只是“大學生回村”為鄉村發展蓄力人才的一個縮影。余干縣江埠鄉米灣村涂英英開設“四點半課堂”,有效解決了本村學齡兒童放學后“難看管”難題;鷺鷥港鄉方家洲村的雷學臣,與農商銀行對接開通了“為民代辦服務點”,為老年群眾代辦助農取款服務,為行動不便、特困家庭提供上門服務,服務群眾1000余人次、累計金額超過1百萬元……
廣大回村任職大學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在村工作始終把增進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干事創業的出發點,秉懷為民初心,踐行服務宗旨,助力鄉村振興。
提升鄉村振興“領航力”
“回村任職是我無悔的選擇,發展家鄉是我應有的責任,共同富裕是我最大的夢想。”鄱陽縣游城鄉感恩社區的文明實踐員程冬表示。
作為鄱陽湖大米核心產區之一,如何實施村播計劃,將村民的農產品在直播平臺中“觸網”出山?說干就干,程冬找來了從深圳返村有著多年網店運營經驗的洪發根,1個無影燈、2塊打光板,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內,干起了“大湖美農”抖音直播。從無人問津到在線人數過百人、觀看直播人數超3000人,累計出售農產品10多萬元。
選擇回村之前,鄱陽石門街鎮南門村文明實踐員陳杰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回村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面對南門村村民們質樸的笑臉,他終于有了答案,為家鄉發展貢獻才智。面對宅改拆除難題,他挨家挨戶做工作,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宅改工作通過了縣宅改辦驗收,并取得了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在村黨員大會上,陳杰全票通過,當選了村支部委員。
走好鄉村振興“致富路”
“各位朋友,今天為大家帶來用純毛蔗熬制的土紅糖,營養保留較全面,高于普通甘蔗三倍……”近日,在弋陽縣曹溪鎮邵畈村的蔗田里,四名回村任職大學生開始了今年的第一場銷售紅糖直播。
“有了去年的經驗和銷售渠道,今年預計能銷售10000斤”,橫橋村回村任職大學生邵新路信心滿滿地說。曹溪鎮邵興路、汪漢杰、邵智勇、劉文建4名回村任職大學生回村工作后發現本地農民有種植毛蔗和熬制紅糖的習慣,本地土壤、氣候適宜毛蔗生長,制成的糖也具有顏色清亮、黏稠度高、甘甜可口的特點。但因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只有老年人常年在家,吃不完也只能拿到集鎮去賣,加上手工熬制工藝落后,銷售渠道不多等原因導致好的蔗糖賣不到好價錢。
4名大學生覺得直播、電商是助農增收的好途徑,于是利用各自的專長和資源,從村民處收取甘蔗,委托紅糖廠制糖,并在抖音、淘寶等自媒體和電商平臺“云”售紅糖。2023年銷售紅糖1萬斤,帶動農民增收約10萬元,以實際行動解民憂、辦實事,彰顯當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讓‘青春’在鄉村閃耀,我們定當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薄拔蚁氤弥贻p,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力量?!薄缃?,越來越多的“張晶晶”“程冬”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創新活力,彰顯實干本色,在廣袤的鄉村建功立業,交出亮麗“成績單”,不負時代,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