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曉莉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從時光深處走來,我市一座座傳統村落見證了長河浩蕩,賡續了千年文脈,留下了我們這座城市關于歷史、關于文化、關于歲月的深深印記,也留下了老街古巷舊天井的鄉愁記憶。
我市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原則,大力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而今,一座座散落于鄉間的傳統村落,不僅有老樹、流水、滄桑煙云,更有著我市建設者們對傳統文化的悉心傳承、對古建筑古民居的精心呵護。
保護與發展——“活化利用”護住鄉愁
冬日的婺源篁嶺白墻黛瓦,盛滿各色食物的曬匾擺放屋外,與古村構成了一幅天然的美麗畫卷,游客絡繹不絕。
有著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嶺,曾陷入缺水缺電、房屋失修、梯田荒廢的窘境。2009年,旅游與農業在篁嶺相遇。當地以“新村換古村、新房換古宅”的模式,對篁嶺進行保護性開發,開創了獨樹一幟的“篁嶺模式”。農田成了農業景觀,村民成了“造景者”。200余名村民在景區里找到了新職業。周邊曉容、前段、栗木坑等村莊也發展起了農家樂,年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擁有傳統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樹等資源的篁嶺古村,如果按照傳統套路開發,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窘境。近年來,篁嶺通過對古村進行保護性開發,修復100余棟古建筑,保護水口林等生態環境,推出‘曬秋’等一系列獨特的地域鄉土文化品牌,享譽全球?!辨脑大驇X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說。
具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如何保留傳統村落風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
我市高度重視古村落保護,在和美鄉村建設中,對古村落的保護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堅持適度開發利用與永續修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將古村保護納入到旅游開發與和美鄉村建設的大格局中,走出了一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路。
創新與振興——“產業賦能”留住鄉親
“村子有產業支撐,傳統村落才能真正‘活’起來?!睓M峰縣在“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中,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讓秀美鄉村美在“顏值”勝在“內涵”,依托文旅產業,實現了從荒村“流人”到勝境“留人”的轉身。
該縣就地取材、就勢造景,挖掘鄉土文化找回鄉愁。在建設過程中,采用與村莊風貌相協調的本地建材,如紅巖石、鵝卵石、石板、竹木等,連舊房頂上拆下來的廢瓦片都是造景的寶。葛源的石橋、鵝塢人家,新篁的塢石頭、崇山等地,在古村落建設中,都做到盡量不破壞原建筑物,實行以舊補舊,恢復原貌,再融入具有人文氣息的鄉土文化,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保護傳統村落,更需要探索賦能村民這條路徑?;蚪⑵脚_,等待花開;或尋找資源,共同發力?!鄙橡埵凶》亢统青l建設局局長陳鋒說,只有生活改善了,收入提高了,就業解決了,才能留住鄉親、吸引“新村民”,最終形成保護的內生動力和文化自覺。
記憶與傳承——“文化鄉愁”守望家國
置身鉛山縣石塘村,就像走進了一座“沒有圍墻的古村落博物館”,古碼頭、古城墻、大小紙行、紙號……印證著石塘的繁榮歷史,展示著紙都文化,傳遞著鄉韻鄉愁。
近年來,石塘村擦亮文化名片,量身定制業態,推進文旅融合,古鎮蝶變煥新。全國各地的研學團、旅游團紛至沓來,4萬多名黨員、5萬多名游客在古鎮悠悠歲月中,觸摸江南紙都創造的文化肌理,感悟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色精神?!巴镜臅r候,一天接待20多個旅游團,高峰時期游客近千人次。”石塘村黨支部書記鄭先平說,旅游的興起讓2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年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國傳統村落43個,江西省傳統村落3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個、名村7個,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4個、名村18個,江西省歷史文化街區5個。這些名鎮名村在空間形態、歷史風貌、形態特征、民居建筑等方面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并各自承載不同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均已完成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已公布的1775棟(處)歷史(傳統)建筑名錄,已掛牌保護,完成了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并將檔案信息錄入住建部信息平臺。